第120章
袁尚告退前,袁紹問道,“府里那些帶蓮紋的器具,都是你讓撤的?” 有一套鑲翠玉蓮盞,他還挺喜歡。 袁尚僵了僵,硬著頭皮道,“是?!?/br> 袁紹笑著拍拍他的肩,“我兒不必多心。白蓮,原是品性高潔的好物,為文人雅士所愛?!?/br> 雖然沒人敢在他面前提及白蓮,但他能預(yù)料到,“袁白蓮”這三個字,早成了很多閑人茶余飯后的談資。 就在這一瞬,大約都有許多人嘲笑他。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是堵不住的。 既然如此,那就變堵為疏,將惡名傳成美名。 十萬斛大米,還買不來好名聲么? 白蓮,多好的名號! 他還要寫信給張禎,光明正大地謝她贈名。 袁尚:“......阿爹英明!” 如果他是阿爹,估計會派人刺殺張禎。 次日,袁紹主動告訴蔡邕,愿以米十萬斛,以謝朝廷。 蔡邕鎮(zhèn)定地表揚了他。 其實心里很是震驚。 當(dāng)神悅說要索米十萬斛的時候,他感覺匪夷所思,擔(dān)心逼反袁紹。 神悅卻信心滿滿,給他派了一名文士,說讓他等著就好。 如何索米,自有文士去開口。 沒想到真成了! 白得稻米十萬斛! 對了,聽說袁術(shù)那里還有十五萬斛? ——神悅還種什么田,四處打秋風(fēng),就能掙回足夠的米糧! 第117章 三個錦囊 朱儁、張遼那邊,雖有些小波折,總體來說進(jìn)展也還算順利。 袁術(shù)一開始當(dāng)然是抗拒的。 南陽沒有遭受攻擊,因而張遼等人不像高順,對袁家有大恩。 使者若不是名聲在外的朱儁,又有眾多名士相隨,袁術(shù)都未必讓他們進(jìn)城。 但就算讓他們進(jìn)了城,他也不打算露面。 派兒子袁曜前去敷衍,自己托病,避而不見。 背地里把朝廷罵了個狗血淋頭,呂布在他口中是jian賊,張禎在他口中是妖道,朱儁、張遼等就是鷹犬走狗。 他最寵愛的姬妾在他面前提及一個“茶”字,當(dāng)晚就失了寵,被送到鄉(xiāng)下莊子自生自滅。 朱儁打仗有一手,面對這種狀況卻有點束手無策。 于是他打開了青色錦囊。 離京前,張禎給他三個錦囊,說事若不諧,不妨打開來看看。 他雖覺得張禎故弄玄虛,也還是妥善收好。 張禎還告訴他順序不能亂。 第一個是青色、第二個是紅色、第三個是藍(lán)色。 里面是一封信。 朱儁看完,將信將疑地叫來張遼,讓他也看了信,如此這般,這般如此,命軍士去布置。 第二日,城里最熱鬧的大街上,搭起了高臺。 張遼手下嗓門最大、最會說話的幾名軍士,在臺上拿著個小喇叭,活靈活現(xiàn)地描述那日金華殿中的情形。 “走過路過的爺奶嬸娘們,且住住腳,來幫朝廷評個理!” “陛下金口玉言,說浮云道長是祥瑞,那李漠卻非說她是妖孽!” “李漠他不忠不孝,袁公知乎?” ...... 毫不夸張的說,當(dāng)日他們造成了街道的堵塞。 來來往往的百姓從未見過這種“藝術(shù)形式”,看得津津有味,奔走相告。 幾乎半城人都跑來看新鮮。 袁術(shù)知道后,氣得暴跳如雷,立即派人來拆臺。 然而張遼手下將士也不是吃素的,雖然袁術(shù)只許一千兵卒進(jìn)城,另外兩千駐扎在城外,但這一千也不好惹。 護(hù)衛(wèi)在高臺四周,鎧甲鮮明,裝備精良,刀槍閃著寒光,而且個個膀大腰圓。 若不撕破臉皮正式開戰(zhàn),僅憑小范圍內(nèi)的摩擦,袁術(shù)派來的兵卒就沒有辦法突破他們的防御圈。 可如果袁術(shù)敢撕破臉皮,又怎會讓朝廷使者進(jìn)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呢? 他甚至不會派人進(jìn)京朝賀。 不過他也有對策。 拆不了臺,就驅(qū)趕圍觀的百姓。 百姓可不敢跟兵丁對著干,到得傍晚,周圍空空如也,一個聽眾也無。 袁術(shù)也放了心,以為他們這下消停了。 誰知次日,張遼將臺子設(shè)在了離城十里處。 三鄉(xiāng)四村的父老們,只要有空閑,都趕來看熱鬧。 這一次,袁術(shù)無法再趕人。 因為張遼帶來的騎兵都上了馬。 更讓他惱怒的是,有些百姓竟然跟臺上宣講的軍士一唱一合,陰陽怪氣地諷刺他。 聽口音,根本不是南陽郡人。 有些是江夏口音,有些是南郡口音。 只一夜功夫,也不知他們是怎么跑過來的。 不用說,這肯定是劉表的安排! ——哼,老匹夫落井下石,跪舔朝廷! 朱儁、張遼也聽出有些百姓不像普通人,相視一嘆,暗贊張禎神機(jī)妙算。 她在信中說,只要臺子搭起來,就會有人幫著他們向袁術(shù)施壓。 不用管是誰派來的,反正總有人。 果真如此。 袁術(shù)堅持了兩天,還是沒堅持住,只得親自來請朱儁和張遼。 兩人便也拆了臺子,收了士卒,跟他回府。 但他們沒想到,袁術(shù)竟會如此不要臉。 說自己病體未愈,無法接受使者的責(zé)問,等病好了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