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祝、陳二人鄭重應了,按照張禎所教,每日準備教案。 他們的教案不僅是理論知識,還有實物實cao。 墨家內(nèi)部一片歡騰,農(nóng)家卻是驚多于喜。 氾先結(jié)結(jié)巴巴地道,“讓我去太學授課?不不不,我不會!” 他雖有家傳,也只是個老農(nóng),哪配去太學。 光是想想那場景,他就喘不上氣。 張禎又去找衛(wèi)成。 衛(wèi)成腳一軟,扶著門苦笑道,“千歲娘娘,你高看我了,我一個泥腿子,怎么敢在那么多貴人面前說話!” 其實他已經(jīng)有了官職,但內(nèi)心深處,覺得自己還是農(nóng)夫。 張禎見他如此,也勉強不得,看向胞兄張五郎。 張五郎一拍胸脯,“meimei放心,還有我!” 講別的他不行,農(nóng)學么,他現(xiàn)在略有心得。 張禎莞爾一笑。 又從課農(nóng)司找了兩人,都授為太學博士。 她非要在太學設置農(nóng)學,一是為了彰顯朝廷重視稼穡農(nóng)桑,二是為了讓未來的官員們知道,農(nóng)耕不易。 蔡邕還請了一位特殊的客座教授,孔融。 這等與文化相關(guān)的盛事,怎能少得了孔氏后人? 如果說蔡邕是文壇領(lǐng)袖的話,那么孔融就是蔡邕之后的繼任者,又有姓氏加持,名望極高。 蔡邕與其是好友,早就去信說明,邀他來京。 孔融也十分關(guān)注此事,安排好北海事務,就帶著一群名士好友來了長安。 禰衡是他忘年交,兩人見面,自有一番感觸。 當年禰衡來大將軍府,是孔融舉薦的,孔融還拜托蔡邕照拂禰衡。 蔡邕初期也想照拂的,奈何禰衡太狂太癲,實在說不到一塊兒,并未成為另一對忘年之交。 孔融還專門拜訪了張禎,兩人相談甚歡。 第413章 皇姐,天下盡歸漢土之后,又該怎么辦呢? 張禎眼中的孔融,不是古板老夫子,而是一位妙語如珠、言談有趣的灑脫學者,并非蔡邕那種風格,更近于禰衡。 難怪兩人能成為朋友。 孔融眼中的張禎,則是智慧通達,神韻天成,氣度不凡,簡言之,負擔得起大漢朝堂。 對彼此的印象都極好。 張禎還帶他去皇莊實驗田,看了培育中的北海三號。 又告訴他,北海三號有望成為最高產(chǎn)的稻種,惠澤天下。 而這都是因為他當初送來了野生稻谷,他于社稷、于百姓有大功。 孔融愕然,望著實驗田中正處于灌漿期的稻谷,先是大笑,后是大哭,繼而又拍手大笑。 張禎知道這是名士風范,穩(wěn)得住,陪同的氾先、衛(wèi)成、張五郎卻以為這老頭犯病,嚇了一跳。 離開皇莊時,孔融拍著張禎的肩,笑道,“世間多豪杰,多英才,真正在意民生疾苦的,唯子一人!” 張禎正色道,“先生若不在意民生疾苦,那年又怎會送野稻?” 孔融由衷嘆道,“我比不得你!” 他送野稻,只是恰巧找到,順便送來。 她率人培育北海三號,卻是殫精竭慮,用心良苦。 張禎:“眾人拾柴火焰高!” 孔融凝視著她,“所以重建太學?” 張禎:“是!” 孔融連贊三聲大善。 是年八月一日,大漢太學正式重開。 恢弘的編鐘鼓樂聲中,三百八十二名男生、一百零九名女生,身著朝廷統(tǒng)一制式的青、白兩色太學服飾,從清明門魚貫而入。 每個人心里都很激動。 尤其是女生,目光相觸時,都是抿唇微笑,神采飛揚。 張禎覺得她們很美。 所有博士到齊,也都穿著黑紅相間的繁瑣禮服,非常隆重。 開學儀式上,太學祭酒蔡邕致辭,劉協(xié)和張禎也勉勵一番。 太學生們深受鼓舞。 隨后,拜師儀式繼續(xù),劉協(xié)、張禎退往內(nèi)宮。 劉協(xié)和伏壽雖說了要到太學上學,卻因身份特殊,只是走讀。 諸葛亮在外未回,張禎也給他留了走讀生的名額。 回到日常起居的昭陽殿,劉協(xié)小心地道,“皇姐,你為何不高興?” 張禎一愣,“我沒有不高興啊?!?/br> 劉協(xié)微微皺眉,“嗯,我說錯了,皇姐不是不高興,是沒那么高興,為何?” 他預料中,皇姐今日應該十分欣喜,結(jié)果只有六分。 張禎暗想果然是皇帝,心思很敏銳。 略想了想,道,“陛下,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太學生大多相識?” 劉協(xié)莫名其妙,不懂這是什么問題,“他們相識便相識,有何可慮之處?” 張禎幽幽道,“今日太學生相識,來日便是諸公朝臣相識,你不怕么?” 劉協(xié)陡然醒悟過來,張大嘴,倒吸口涼氣。 怕,怎么不怕! 世家盤根錯節(jié),下一步就是左右朝堂,瓜分皇權(quán)。 父皇為何不顧群臣的阻攔重用宦官,就是為了對抗世家、外戚! 外戚也是另一種世家。 世家的陰影無處不在! 一咬牙,劉協(xié)狠聲道,“皇姐,太學生,一律不用!” 張禎反問,“那用誰?” 讀書識字的幾乎都在世家階層,不用就沒人了。 科舉也不現(xiàn)實。 在如今這樣的環(huán)境中采取科舉制,跟察舉制區(qū)別不大,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