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蜜桃,久久丁香花就去伊人中文字幕,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黑人异族巨大巨大巨粗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風雨大宋在線閱讀 - 風雨大宋 第369節(jié)

風雨大宋 第369節(jié)

    二月底,狄青率大軍陸續(xù)回京,分駐開封府周圍。沿著鐵路線,分布在兩三百里范圍內。

    滅了黨項,是滔天大功,一時間京城里熱鬧非常,百姓都擁到御街,看狄青等人回朝。文彥博帶領文武百官,迎出城外?;实墼谛麻T設宴,款待立功歸來的將士。

    一連三日,都是各種慶?;顒?,正常朝會都停了。此時省試過了的舉子,還有省試落第準備參加軍校考試的讀書人都在京中,看了這熱鬧景象,各自聚會歡飲,寫了些詩文,贊嘆此次蓋世武功。

    三日之后,杜中宵下了早朝,剛剛到樞密院坐下,就有小黃門來,下旨立即入宮議事。

    到了崇政殿,行禮如儀,杜中宵落座。看看四周坐著的,除了幾位樞密使副,還有宰相文彥博和韓琦,參政王堯臣和張方平,翰林學士歐陽修、胡宿和王珪。樞密院下首,坐著新回京的狄青。

    賜了茶湯,趙禎道:“黨項新滅,興靈、河西、橫山再入版圖,實是朝廷之福。近日河東路經(jīng)略龐籍來報,言契丹耶律洪基已近大同府,耶洪重元等人驚恐莫名,急尋去路。建議朝廷出兵,乘契丹內亂之時占些土地,以為未來計。”

    韓琦捧笏:“臣離開河曲路時,已命楊文廣用意于大同府以北德州,趙滋、劉幾和賈逵等人用意于南邊朔州,只等朝廷一聲令下,就可盡取兩地。取了朔州,就可以收留耶律重元等人,為后來計。”

    趙禎點了點頭,道:“兩府諸公,認為什么時候取德州、朔州合適???”

    杜中宵捧笏:“此事可以聯(lián)系重元之下重臣蕭革,如果勸得他來降,更加有利。若有準信,或者耶律洪基開始進攻大同府時,出兵最合適。同時命河東路龐籍,聚重兵于代州,準備契丹大舉進兵時抵御?!?/br>
    趙禎點了點頭,對文彥博道:“宰相以為如何?”

    文彥博道:“杜太尉所言即是。若戰(zhàn)朔州,便于利刃出鞘,契丹必須應對。不在大同府駐重兵,則不敢有意于其他地方。于朝廷來說,此即有利?!?/br>
    趙禎道:“若契丹興舉國之兵來攻朔州,又該如何?”

    杜中宵道:“黨項已滅,趙滋、劉幾和賈逵兵馬,可以全部投入朔州防守。十五萬人,守御代州一城足夠。契丹兩帝并立相爭五年,洪基擊敗重元,正是要休養(yǎng)生息的時候,又能堅持幾時?再者,南邊還有河東路支援,洪基縱然帶所部兵馬全部南下,也難威脅朔州分毫?!?/br>
    韓琦道:“河曲路二十萬兵,經(jīng)歷多次大戰(zhàn),非是其他兵馬可比。只取朔州和德州,對契丹并無大的威脅,不致引起國戰(zhàn),想來能守得住。”

    此事韓琦回京之前已經(jīng)安排好,并沒了大的爭議。議了幾句,便就不再說,讓樞密院回去之后擬個計劃出來。怎么出兵,怎么防守,河東路怎么配合,諸如此類。

    說過了契丹事務,趙禎看著眾人道:“自五年前杜太尉北上救唐龍鎮(zhèn),拓地數(shù)千里而有河曲路,又恢復西域,實在是前所未有之事。去年興兵三十余萬,滅黨項,西與西域聯(lián)成一體,再現(xiàn)漢唐之勢。這幾次戰(zhàn)事,河曲路兵馬所向無敵,甚合朝廷心意。這些年,朝廷一直想按照河曲路兵馬兵制,重訓禁軍,奈何結果有些不如人意。今杜中宵為樞密使,朕有意重整禁軍,眾卿以為如何?”

    大家不說話,一起看著杜中宵。

    杜中宵捧笏道:“陛下責臣以此事,臣必肝腦涂地!此是國家大事,必須眾大臣配合,內外都沒有阻隔之論,才可以寄望功成。期以三年,當有所成?!?/br>
    杜中宵說完,趙禎轉頭,看著文彥博。

    文彥博道:“此是國家大事,中書自該支持。但有事務,樞密院行文中書即可。”

    趙禎點了點頭:“自立國以來,平定北漢,本朝與北虜作戰(zhàn),多無勝績。直至河曲路兵馬先敗契丹再敗黨項,才別開局面。自今日起,樞密院擬定方略,改革軍制,期以三年,望到時得以功成。”

    說到這里,趙禎對杜中宵道:“今日大臣都在崇政殿,怎么改軍制,太尉可以約略說上一說,眾臣心中有數(shù)。后面改時,才會少些阻礙?!?/br>
    杜中宵略想了想,道:“天下軍兵,分為兩種,一是禁軍,二是廂軍。其余鄉(xiāng)兵、弓箭手之類,以后只做差役,歸于地方主官管轄,不再入三衙和樞密院。廂兵用于維持地方治安,除非常時期,不再用于對外作戰(zhàn)。廂兵該如何,當樞密院與中書商議,以后再詳議。今日說的,全是關于禁軍。”

    說到這里,杜中宵悄悄看了看面前的笏板。笏板用來記事,雖不常用,面君時的重要事項,還是會在上面提綱挈領寫幾句。兵制改革的關鍵,杜中宵也把關鍵點記在了笏板上,生怕遺忘。

    “暫不管以前的軍制,此次要改,當要大改。軍中事務,竊以為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軍令、軍政、動員、后勤、情報、軍法、賞功,軍中事務,大約不出此七項。禁軍事務,分在樞密院和三衙,便依此七項,各司其職?;ビ新毷?,不得逾越?!?/br>
    這是第一次杜中宵真正闡述自己對軍事的理解,幾位大臣仔細思索,都沒有說話。

    趙禎道:“既然分為七項,分屬樞密和三衙,不知怎么劃分?”

    杜中宵道:“軍令歸于樞密院和在外帥臣,軍政歸于三衙。與此相對應,與軍令相關的事務,比如后勤、情報、賞功,歸于樞密院。與軍政相當?shù)氖聞眨鐒訂T、軍法,屬于三衙?!?/br>
    樞密院下面分房分案,雖然不像杜中宵這樣明確的事務分幾個系統(tǒng),大的方向都是有的。只是各房各案用的是吏人,而不是官員。三衙則不同,除了版籍和發(fā)俸祿,其余事情全廢。按照這個方向改革,樞密顧然大變,三衙則變化更加大。

    歐陽修道:“我等不知軍旅情事。太尉所言軍令、軍政,甚至后勤、情報、軍法,大約能想象。只是不知道動員和賞功兩項,到底是指什么事情?”

    杜中宵道:“回內翰,動員就是兵力的招集,還有戰(zhàn)時民間資源轉向配合戰(zhàn)爭?,F(xiàn)在禁軍招人,是由使者持兵樣,到各地選汰廂軍?;蛘呙耖g有愿意為兵的人,直接招入禁軍。以后不是如此,而是由三衙依軍中所缺的員額,分配地方,派招兵使前去招兵。招兵有具體要求,不再只是簡單兵樣。招了兵來,先訓練三個月,再分入各軍。到了戰(zhàn)時,軍中需要的物資,若是來自于民間的,一樣由他們去談。至于所謂賞功,是不再似以前,只按戰(zhàn)時的首級軍功發(fā)賞,而是要議軍功。軍功如何優(yōu)待,如何吸引將士,就是主管者的事務了。這兩樣,動員是要讓民間力量轉化為戰(zhàn)力,賞功則讓立功者在民間受到優(yōu)待。”

    眾人點了點頭,似懂非懂。聽杜中宵說了,好似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到底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卻說不清楚。這一點很正常,這兩項以前的朝代都曾有過,只是沒有這么詳細而已。

    說到底,杜中宵提出這兩項,就是讓戰(zhàn)爭不再是軍隊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事情,初步有了總體戰(zhàn)的概念。平時補充兵員,其實還好說,動員其實主要是針對戰(zhàn)爭的時候。不只是緊急補充兵員,還有民間力量轉為戰(zhàn)爭力量,從經(jīng)濟到商業(yè),為戰(zhàn)爭服務。

    宋朝國力天下首屈一指,卻不能有效地轉化為軍事力量,是一大憾事。歷史上屢次戰(zhàn)敗,民間的戰(zhàn)爭實力沒有發(fā)揮出來,便就因為戰(zhàn)敗,虛耗一空。動員體系,就是要把民間力量利用起來。

    賞功的用意,重點不在于戰(zhàn)時軍功直接發(fā)錢消耗太多錢財,而是要用賞功,讓戰(zhàn)時取得的軍功深入到民間。從而提高軍隊的地位,將士的地位。

    這兩項,是軍隊向地方的滲透,都是以前所不注意,但卻對軍事實力影響深遠的。

    聽杜中宵講完,幾位大臣紛紛點頭。雖然不知道杜中宵到底講的是什么,卻覺得好厲害。

    杜中宵道:“其中最要緊的,是樞密院管軍令,三衙管軍政,兩者的分工。不能徒具形式,而是要真正分下去,把軍隊管起來。如此做,樞密院和三衙都要大改,補入大量將領官員,不再似從前了。”

    趙禎對張方平道:“補入將領官員,必然要多花錢,朝廷可否支撐?”

    張方平道:“依現(xiàn)在看來,若是補入的不多,還是能支撐的?!?/br>
    趙禎道:“照著河曲路軍改,不只是樞密院和三衙要補入許多官員,軍隊中的將領也要增加。如此一來,每年多發(fā)的錢糧不在少數(shù),中書要早做估計?!?/br>
    杜中宵道:“以后可以由樞密院和三衙分別向中書提出每年花費,中書撥來就是。若有不足,或者臨時事務,別尋撥款,少許多事端?!?/br>
    第124章 千頭萬緒

    這實際就是固定軍費,讓樞密院和三衙有自己獨立的財政能力,同時減少中書的麻煩?,F(xiàn)在的軍費很復雜,分屬幾個衙門。平時的俸祿,歸屬三衙。每月定了數(shù)額,將領士卒自己到糧料院去領,其間無數(shù)爭端。糧食是小米還是大米,還是麥子白面,月月不同。發(fā)的錢還有折支,有多少折支換成其他貨物,這些貨物價格,無數(shù)爭端。節(jié)日賞賜,多來自于皇帝從內庫發(fā)出來。名目是賞賜,其實已經(jīng)是固定了。

    成為軍費,按年月?lián)苻D,由樞密院和三衙負責,就少了許多麻煩。

    聽了杜中宵的話,幾個大臣議論紛紛。有的贊成,現(xiàn)在全國統(tǒng)一發(fā)行紙幣,有了這樣做的基礎。有的反對,認為直接把錢撥到樞密院和三衙,中書少了制約軍隊的手段,軍隊的獨立性更強了。

    杜中宵道:“以后軍中事務,特別是禁軍事務,都歸屬于樞密院和三衙管理,其余衙門,包括地方官員,都不能過多插手。禁軍是國之重器,主要對外作戰(zhàn),自然諸多不同。”

    王堯臣道:“若是國內有亂,又該如何?”

    杜中宵道:“一般來說,國內有亂,應該由廂軍解決。亂子過大,廂軍解決不了,才由中書行文樞密院,派出禁軍平亂。一旦出動禁軍,就是敵我之戰(zhàn),不一樣了。”

    文彥博搖了搖頭:“這樣如何使得?便如前幾年的恩州王則之亂,不動用禁軍,豈能平定?遷延時日必然生變,更加難以處置。”

    杜中宵道:“相公,似王則之亂,多少年才有一次的事情。若是發(fā)生,中書行文樞密院即可。若是軍制改完之后,當時參戰(zhàn)的許多軍隊,本來就該是廂軍序列。以后的禁軍,專用于對外戰(zhàn)事,跟廂軍會有很大區(qū)別。差的可不是士卒,而是方方面面?!?/br>
    文彥博道:“終究都是軍隊,又能差到哪里?便如前幾年,陜西一路,多用弓箭手,還不一樣?”

    杜中宵搖頭:“可是不一樣了。禁軍之中,會多炮兵,多騎兵,都是貴重兵種。而廂軍則是以步兵為主,主要在國內防盜賊。沒有炮兵騎兵,戰(zhàn)力可是相差非常之大。”

    說到這里,諸位大臣一下想起來,現(xiàn)在的軍隊跟以前已經(jīng)大不一樣了。特別是炮兵,在軍隊中的作用突出,有和沒有,大不一樣。此次進攻黨項順利,便就與黨項的炮兵不利有關。廂軍沒有炮兵,在禁軍面前就不堪一擊,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趙禎道:“太尉之意,現(xiàn)在天下一統(tǒng),禁軍以后專用于對外,對內則由廂兵負責。其間或有不方便的地方,以后慢慢再議,現(xiàn)在先這樣定下來吧。太尉,除了樞密院和三衙,禁軍如何編制?多少人數(shù)?”

    杜中宵道:“依臣這些年帶兵的經(jīng)驗,軍中編制以指揮為基礎,一指揮四五百人,編制就實在太小了。一到戰(zhàn)時,再行編組,往往不能應付大規(guī)模戰(zhàn)事。禁軍編制,必須以戰(zhàn)爭為基本原則,以符合戰(zhàn)的規(guī)律才是。根據(jù)經(jīng)驗,一路兵馬三到五萬人為宜,此人數(shù)便就是軍中最大編制。”

    文彥博道:“三五萬人,一人為帥,太尉不記唐朝藩鎮(zhèn)之禍?”

    杜中宵道:“相公說的是,如此編制,首要的就是不要變成藩鎮(zhèn)。所謂軍權,無非三樣,一是指揮之權,一是人事之權,一是財權。是以軍中將領,分指揮官和庶務官,指揮官單獨編列。原則上,指揮官序列歸于樞密院,庶務官則歸于三衙。不過,這還要分級別,最基本的編制,還是要依賴軍中管理。”

    這話出口,文彥博想了一會,道:“如此做,還是要看指揮官能不能壓住庶務官。若是指揮官在軍中一手遮天,還是能保其不會自成一體,不聽朝廷軍令?!?/br>
    杜中宵道:“新的軍制,就是要求指揮官在軍中不能一手遮天。凡是軍中庶務,三衙有專門的衙門管理,軍中的庶務官,也都隸屬其下。沒有人事權和財權,指揮官只能稟命而行,無非如此?!?/br>
    其實事情當然不會如此簡單,權力如何,要看是誰為將。唐朝的藩鎮(zhèn)也不是一開始就是那樣,是一步一步發(fā)展起來的。制度上預防,但意外來臨的時候,這些預防措施完全失效,誰有辦法?杜中宵只能這么說,要改變禁軍不能打大仗的毛病,就必須加大軍隊編制。小編制,一到打大仗的時候就失靈,很難發(fā)揮出全部戰(zhàn)力。將從中御,臨戰(zhàn)授陣圖,都是與小編制相適應的,并不適合實際需要。

    文彥博想了想,還是搖頭:“此事不小,還是看太尉新的軍制如何,才能夠下定論?!?/br>
    杜中宵道:“相公說的是,具體如何,還要看三衙和樞密院的編制權限。兩者能發(fā)揮職責,才能限制地方將領。不過,為防藩鎮(zhèn),還有一條,就是軍中用流官。剛才說到最小的編制,就是這個意思。到了這個最小編制之上的官員,必須都是流官才行。有任期,一般不許連任,到期換到其他軍中?!?/br>
    韓琦道:“便如地方官一樣么?任期一到,便就別調他處?!?/br>
    杜中宵點頭:“不錯,便如地方官一樣。按照以前在河曲路帶兵的情況看,依河曲路軍制,這個基本編制設定為營比較合適。一營一千余人,指揮使三年或五年一任,期滿調往其他軍中。指揮使以下的將領,可以在本軍中調任,指揮使以上,必須調往其他軍中?!?/br>
    文彥博點了點頭:“如此,倒是要的。將領為流官,就難拉攏兵士,化兵為私有。只是,這樣頻繁地調來調去,又怕會出兵不識將的毛病。上下同欲者勝,兵不識將,很難做到這一點?!?/br>
    杜中宵道:“所以軍中必須增加將領,管理各種庶務。指揮官不必花心思在庶務上,只要用心于指揮,花心思與士卒同欲,容易許多。”

    文彥博點了點頭,沒有再多說。其實現(xiàn)在軍中,指揮使以上的官員,也是調來調去。能在一個地方帶兵數(shù)年,甚至十年以上的,實際少之又少。只是沒有制度化,更多靠的是人為調動。杜中宵的改革,是把各職位的任期制度化,將領徹底流官化,完全改變軍中封建的傳統(tǒng)。

    張昇道:“軍中將校士卒,多是攜家?guī)Э谧≡谝黄?。低級將領為流官,則家人難住在一起,許多不方便。而若是允許低級將領攜帶家眷,則就顯得混亂?!?/br>
    杜中宵道:“不錯,確實是這樣。所以軍中的低級將領,都有任期。官職越是低微,任期越短。也就是說如果不能在軍中升上去,便就早早除役,一家團聚。”

    趙禎道:“如此說來,軍改之后,不但是軍中士卒不再一士當兵,就連低級將領也不是了么?”

    杜中宵點頭:“回陛下,正是如此。軍隊要保持活力,就要能進能出。如果入了軍營,便就要一輩子當兵,對于很多人來說,當兵就成了混日子了。再者讓他們早尋出路,不必在軍中沉淪下僚,對于將領們也是好事。現(xiàn)在許多將領,在軍中為奉職、殿直,數(shù)十年不得遷,實在無益?!?/br>
    宋朝的禁軍以前是終身制,士卒都要當一輩子兵,更何況將領。由于僧多粥少,許多將領往往在低級職位上沉淪數(shù)十年,就連規(guī)定的五年一遷都做不到。便如楊文廣,在立軍功前,做了二十多年班直。如果不是兄弟都是恩蔭入仕,不需要他養(yǎng)活,日子很難過下去。

    文彥博道:“既然是將領,便就是官員,縱然除役了總不能朝廷不管?!?/br>
    杜中宵道:“相公說的不錯,朝廷應該有官職,給這些人。新的軍制下,將領都需要認字,會基本的管理,也可以勝任其余職務?,F(xiàn)在朝廷除了以前的官員,還有工廠,還有營田務,都可以安排除役的將領到里面任職。低級官員,也不費多少錢糧?!?/br>
    軍隊的退出機制,怎么安排,是個大題目。一時之間,所有的人都不說話,都在思考。

    軍中待遇不好,俸祿不一定到手,許多人不愿意在軍中待下去。前幾年,年年都有士卒逃亡,一年數(shù)千人甚至過萬。若是朝廷不管,要不了多少年,禁軍就只剩下虛頭編制了。但問題是,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是逃亡,不在軍隊,他們在其他地方也可以過上好生活。而越是老弱病殘之類,越是留在軍中。更不要說那些世代從軍的人家,他們的關系盤根錯節(jié),這種時候更是把持權力。

    士卒逃亡朝廷發(fā)愁,讓軍隊的人正常退出,朝廷同樣發(fā)愁。士卒還好說,無法讓地方從賦稅徭役上給予優(yōu)惠即可,并不是大負擔。將領不同,他們不當兵了,朝廷也要養(yǎng)起來。數(shù)量一多,不堪重負。

    議論了一會,一時之間各人有各人的意見,很難統(tǒng)一起來。趙禎道:“此事涉及千頭萬緒,一時之間難以說清楚。杜太尉回去,與樞密院官員仔細討論,編出章程,讓群臣集議之后,才可施行?!?/br>
    第125章 規(guī)劃

    樞密院官廳,杜中宵和田況以及副使張昇、曾公亮和富弼坐在一起,商議軍制改革的事情。

    杜中宵道:“要改軍制,首先第一條,就是要有錢,其次有人。有了錢有了人,才能談后邊的怎么改的問題。這幾年朝廷錢糧多收許多,去年王安石到了葉州后,改了許多東西,估計這兩年,中書推廣到其他地方后,還會多收一些。也就是說,現(xiàn)在改軍制,錢是不缺的?!?/br>
    田況道:“滅了黨項之后,圣上決意恢復燕云之地,擊敗契丹大軍。此次軍改,是權衡再三,決意要做的事情。錢糧不是問題,朝廷收上來的錢,本來就是要用的。但適才杜太尉所說的人,我們還是要考慮清楚。不要定了章程,結果卻沒有足夠的人手來做,徒惹別人笑話?!?/br>
    杜中宵點頭:“不錯,一時之間,難有合適的人手。所以我們規(guī)劃軍改,一定要想到做每件事的人手。此次軍改,依我看分成三個部分。一是樞密院,主管軍令、后勤、情報和賞功,如何設置衙門,衙門的人需要什么要求。二是樞密院,主管軍政、軍法和動員,應該設置哪些衙門,怎么選人。第三個是各地駐軍,怎么編制,怎么要求,如何保障,戰(zhàn)時什么樣子,平時什么樣子?!?/br>
    曾公亮道:“太尉,所謂軍令、軍政,到底主要包括哪些內容,可否明言?后勤、情報、賞功,軍法和動員,都能想象是做什么的,惟有軍令軍政,實在有些說不清?!?/br>
    杜中宵道:“軍令和軍政說得簡單一點,就是養(yǎng)兵和用兵。所謂軍政,就是招人和除役、日常的管理、發(fā)糧發(fā)餉、日常訓練、將士升遷。所謂軍令,指的是作戰(zhàn)。日常軍隊如何布防,遇到了戰(zhàn)事,用多少軍隊,用哪些軍隊,怎么指揮,誰來指揮,具體軍略,都在其之內。所以軍政管的是全國禁軍,軍令則是樞密院和帥司,以及隸屬的衙門。兩者分開,圣上總兵柄,同時照顧戰(zhàn)時和日常。”

    曾公亮點了點頭:“原來是這個意思,倒與現(xiàn)在三衙和樞密院差不多?!?/br>
    杜中宵道:“這本來就是樞密院和三衙分立的用意,只是其下衙門不齊,官吏不足,許多事情便就廢棄了?,F(xiàn)在朝廷錢糧不缺,自然該補起來?!?/br>
    宋朝延襲五代,分設樞密院和三衙,本是歷史慣性。這兩個衙門,其實不是為了軍令和軍政分離設立的,不過五代特殊的環(huán)境,加上歷史的演變,有了這樣的作用。

    三衙本就是歷代的軍隊管理機構演變而來,入宋以后逐漸分權,成了三個衙門。為了互相牽制,上面不再設總的軍隊管理官職,如殿前都檢點。樞密院本是內府,是皇帝親信,演變到現(xiàn)在,實際成了指揮戰(zhàn)事的機構。由于兩者職責不明確,隨著官員不同,職權也有變化。

    新的軍制改革,如果不考慮晚唐五代藩鎮(zhèn)的教訓,把軍權重新集中起來,是不可能的。必須在其中加入制衡,讓皇帝絕對掌握軍隊,才能被認可。杜中宵所做的,其實是后世通行的做法,就是把軍令和軍政分開。一個衙門管軍,一個衙門用兵,軍權總于皇帝。

    杜中宵道:“現(xiàn)在樞密院所管甚多甚雜,軍令自不必說,其余軍隊布防,將領千遷,幾乎是無事不與。改制之后,管的事情實際少了,但要求細了。要按照情報和后勤,設立專門衙門,選訓人才。至于賞功,倒不太難,依法令而行即可?!?/br>
    田況道:“真正難的,一是三衙,二是帥司。三衙現(xiàn)在只管版籍及諸般雜事,真正軍政實際管得不多。要么歸于樞密院,要么歸于統(tǒng)兵官,而不歸于三衙。要讓三衙管軍政,必須要大改,增加大量將領官吏才可以。下在的帥司也是同樣,雖有判官、參議官和機宜文字,依新的軍制,官員還是太少?!?/br>
    杜中宵道:“我們先定出個大致的樣子,供圣上和大臣參詳。具體要如何做,總要有了合適人選一起商量才好。帥司其實仿樞密院,簡略一些,倒沒有那么復雜。真正要議的,是各軍編制。”

    說起編制,張昇和曾公亮都搖了搖頭,沒有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