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書迷正在閱讀:[火影同人] 開在木葉的水蘭花、[歷史同人] 我與政哥同母異父、[紅樓同人] 黛玉有個現(xiàn)代的哥哥、[紅樓同人] 紅樓之上進賈赦、[紅樓同人] 林家天驕、[紅樓] 側妃被迫努力、[清穿同人] 成為雍正meimei之后、[全職同人] 職業(yè)聯(lián)盟攻略手冊、[綜漫] 星漿體不可以稱王嗎、[綜漫] 我的路人咒高物語果然有問題
華佗更是沒想到天幕上的歌竟然單獨點了他的名字。 他的耳力好,聽到了那病癥的名字。 ‘也不知這崇洋是什么病?!?/br> 他有些苦惱,后世的人都想要讓他再活一遍,治一治這病,可現(xiàn)在他連這是什么病都不知道,又能有什么法子呢? 不行,他今天晚上回去就再翻一翻古籍,看看有沒有解決的辦法,可不能讓后世的人失望。 而幾位對藥材并不精通的皇帝早就聽得頭暈了,連周學軍在唱些什么都聽不清,根本就沒有一點想學這首歌的念頭。 又陪著幾個孩子胡亂唱了幾首歌,幾人也終于陸陸續(xù)續(xù)的把任務完成了,150元已經(jīng)到賬了。 現(xiàn)在,就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 將由各朝代的人,對五位皇帝的歌唱水平進行投票。 徐雪筠剛想起來手機要看兩眼,李世民嚇得趕緊搶走了。 這可不能讓徐姑娘看見。 因為彈幕從來沒有什么時候像現(xiàn)在這一刻這么夸張,就連剛開通天幕的那一會兒也比不上。 諸多朝代的皇帝和被天幕限時授予了發(fā)言權限的大臣紛紛拉票,李世民甚至還在上面看到了承乾發(fā)的話。 他們沒什么時候能比現(xiàn)在還努力了,開玩笑,在天幕上唱歌的是他們的老祖宗/老老祖宗! 所有朝代的人都能看見結果啊。 這個時候他們腦海中甚至都忘記了天幕的獎勵,只覺得人不爭饅頭爭口氣。 扶蘇也很努力,但不知為何他所在的朝代就只有他和蒙將軍可以發(fā)言。 這相較于其他朝代,就顯得勢單力薄,扶蘇剛發(fā)出一句話,就見到自己的發(fā)言被頂上去了。 扶蘇:“......” 氣鼓鼓。 蒙恬則在很努力的刷屏,蒙恬兩個字隔幾秒就要出現(xiàn)一次。 他們?nèi)松伲撬梢圆灰槨?/br> 為了陛下的勝利! 但拉票拉來的終究是少的,大部分人都想投給自己朝代的皇帝——哪怕他已作古,得到的獎勵也不能分發(fā)給他們。 嬴政則對第二個任務壓根就沒抱希望,別人的朝代長的都有四百年,沒錯,說的就是那個漢朝,他的大秦十幾年就沒了,在這十幾年中六國人也并不完全歸順。 墊底才是他的歸屬。 嘖,聽著就讓人煩躁。 劉徹則偷摸的在角落威脅大臣,順便還威脅威脅了他之后的皇帝和子民。 感覺自家祖宗/陛下畫風獨樹一幟的漢朝眾人沉默了。 但沉默歸沉默,他們的手還是很誠實的,紛紛投給了劉徹。 趙匡胤都沒拉什么票,已經(jīng)從他的各種表現(xiàn)中感覺到,他們宋朝未來的歷史可能不太樂觀的皇帝和子民就紛紛將票投給了他,知道歷史的更是羞愧,覺得無顏面對太祖,只希望把手中的票給太祖之后能夠讓他獲勝,用獲勝的獎勵多購買些糧種或者可以改變宋朝困境的物品。 哪怕不是他們現(xiàn)在所在的宋朝。 當然,也有那死不要臉皮的,甚至還想點評點評自家祖宗,不過還沒說兩句呢,就因為實在壓抑的殿內(nèi)氣氛給憋回去了。 ......他怎么覺得自家大臣好像要上來打他了,那拳頭怎么攥的梆緊啊。 李世民則一直都十分淡定,好像覺得子民投誰都可以。 朱元璋咳了一聲,面上帶著自信。 他覺得自己唱的老好了,不得讓人庫庫給他投票。 就在徐雪筠吃完手中最后一片薯片的時候,天幕的投票截止了。 投票結果沒遮沒掩,也沒有制作什么懸念,就高高的掛在天空上。 第一名的是——唐太宗陛下! 第二名則出乎眾人的意料。 沒錯,第二名的是趙匡胤,而且他竟緊追李世民的票數(shù),比第三名劉徹多了近一半。 第四名是朱元璋,第五名是嬴政。 嬴政看到自己最后一名后沒有半分意外,只不爽的哼的一聲后就沒有理會了。 李世民之前也猜想過自己是第一名,但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的票數(shù)竟然會超第三名近一倍。 這,這是何因。 天幕的聲音響起,似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公平公正,于是主動和他們解釋。 唐朝幾乎百分百的人都投票給了他們的唐太宗,并且在之后的朝代,也有一部分官員文人和百姓將票投給了他。 至于原因他并沒有說,趙匡胤卻羞愧掩面。 他覺得天幕所說的就是他宋朝的官員和百姓,因為對他所創(chuàng)建的大宋實在是太過失望了,所以寧愿將票投給唐太宗,也不愿意投給他這個宋朝的開國皇帝。 趙匡胤的牙冠咬緊,發(fā)誓要徹底改變那些讓他不堪入目的未來。 而劉徹和朱元璋卻覺得絕對有黑幕! 他們沒嚷嚷,但是懷疑的眼神出賣了他們,天幕也悠悠的和他們做了解釋。 他們國家的人民投給他們的比例也很高,可他們卻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當朝的人數(shù)。 西漢建立初期人口只有一千三百萬,漢武帝時期人口有三千六百萬,后來增至五千多萬。 元末明初,人口因戰(zhàn)亂不好統(tǒng)計,約是一千多萬人,直至洪武十六年增至六千萬。 而宋朝。 北宋時期,人口有約一億兩千六百萬,南宋時期,人口有八千多萬。 而在這其中的人口鼎盛時期,為一億四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