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男主出軌合集(np)、龍王殿:不死神醫(yī)、戰(zhàn)狼之利刃、神級道觀養(yǎng)成系統(tǒng)、女主她總是搖擺不定(1V2,ntr)、魔尊他非要為我守寡、全能修仙狂少、絕地寵愛[電競]、飛鳥、荒野女主播
但我如今留下記錄,也許可以讓我們的后人,少走一點彎路。 那么只有一點呢。 那也是我王禎今日之功。 明代。 徐光啟眉目溫和地聽著姜海藍絮絮叨叨因為種地的人少了,山林里雜草、藤蔓瘋長,堵住了曾經(jīng)穿過山林的山路。 他微微一笑,輕聲念道,“……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盵2] 這個道理,千百年前孟子就已經(jīng)說過了。 這千百年,歷朝歷代的人們,難道就沒有人明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嗎? 只是,做不到而已。 但偏偏……徐光啟望著天幕,目光深邃,偏偏天幕之上那個世界,讓他看到了。 那么,你能不能讓我知道,你們是怎么做到的呢? 作者有話要說: 1、[1]《走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采蘑菇的小姑娘》、《聽mama講那過去的故事》 [2]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第52章 山林田土二 天幕上那個世界的人們是怎么做到的呢? 姜海藍好(fei)為(hua)人(duo)師,語氣愉快地bb道,“這就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人類活動的減少,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成長?!?/br> “寨子上的人們不進山林里砍柴了,不去山林里放牛了,一年四季不穿過小路去種地了,那些藤藤草草自然就長起來了?!?/br> 姜海藍笑了笑,“為什么大家不進山了呢?因為大家去外地打工了?!?/br> “當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地得到的收入,不如在外面打工一個月賺的錢多,那大家自然會選擇去外面打工?!?/br> “當口袋里有足夠的錢,煮飯、炒菜、燒水、取暖,可以用電,可以買蜂窩煤、鋼炭,可以用沼氣、煤氣、天然氣、液化氣……那大家自然不會再進山砍柴?!?/br> 姜海藍抬眼望向遠處的山林,一大片一大片蒼綠色的樹林印入眼底。 她故作深沉地說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br> “但是,有工業(yè)化,才有綠水青山?!?/br> —— 各大平行時空的有識之士露出了驚愕的表情。 現(xiàn)代人總有一個誤解,以為古代沒有發(fā)展近現(xiàn)代的工業(yè),沒有城市化帶來的破壞,到處都是青山綠水。 但事實上,自隋末唐初起,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森林枯竭的征兆。 明朝不止有小冰期,也有林木稀少、山脈光禿。 清朝就更不用說了,清末民初的老照片為證。 所以,唐末朱溫拆長安的建筑獲取木材來建洛陽,北宋初年去隴山以西的森林里砍木頭供汴京建房屋,明朝朱棣去湖廣、四川的深山老林砍巨木運回京師修紫禁城,明萬歷年間的播州土司楊應龍獻好木材七十棵受賜飛魚服和都指揮使職…… 森林枯竭、水土流失,已有千百年之久。 歷朝歷代的有識之士也都很清楚。 但是沒辦法。 “當然沒辦法。” 明朝位面。 明成祖時期。 朱棣雙手一攤,露出一個無奈的表情,“煮飯、燒水、取暖,修房子、打家具,造車、造兵器,建橋,修陵寢……哪一樣不需要砍樹?” 千百年皆是如此,人越多,需要的木頭也就越多。 就算是各地當官的知道多種樹,那樹長得能有砍得快? 田間干草都被撿來當柴火燒了。 要說保護山林……百姓的生存都成問題了,還談什么保護樹木? ——所以也不是古代的人們不懂得要喝熱水,不懂得要勤洗澡,不喜歡吃熱食喜歡冷菜,而是沒有那么多木柴給他們燒啊。 明清兩朝的君臣富商看著天幕上的林省和江城可是眼熱得很。 那么高的植被覆蓋率,得有多少適合建房子、修宮殿、修陵墓的好木頭! 姚廣孝聽著姜海藍叭叭叭他們不用進山、不用砍木頭,沉沉地嘆了口氣,“他們用了‘電’,‘電’能夠照明,能夠做飯,能夠取暖。” 從看到天幕以來,大家見識到了照明的“電燈”,吹風的“電風扇”,讓室內冬暖夏涼的“空調”,取暖的“電爐桌”,洗衣服的“洗衣機”…… 這些都是用“電”。 雖然不知道天幕上的人是如何得到、使用“電”的,但想來應該是不用燒木頭。 做飯、取暖這兩件大事不需要砍木頭了,那自然能夠節(jié)約不少木材。 夏元吉聞言點了點頭,“你們還記得姜海藍從林城開車去江城,一路上過的橋嗎?” 丘福明白了他話里的意思,道,“還有江城橫跨漢江的大橋?!?/br> 夏元吉道,“那可不像是木頭和石頭。” 朱棣兩只手背在身后,目光幽幽,“他們的大船也不像是木頭建造的。” 朕造大船也要很多很多木頭,去云貴川搞嗎? 解縉重復了一遍姜海藍所說的詞,“蜂窩煤、鋼炭、沼氣、煤氣、天然氣、液化氣……”他搖了搖頭,“也不知道這些都是什么?!?/br> 楊榮做回憶狀,“先前,姜海藍做飯的時候,不是說過……” 她當時是說了什么氣來著。 姚廣孝捋了捋胡須,“他們有這么多可替代品,是不需要大量砍伐樹木?!睒淠尽⑻俾?、雜草,自然是能夠著裝生長。 夏元吉輕聲念了一遍,“有工業(yè)化才有綠水青山?” 朱棣眉頭皺起,“所以,什么是工業(yè)化?” 解縉幾乎是下意識地脫口而出,“工業(yè)革命。” 一屋子的人齊刷刷地看向他。 解縉:“……”別看我,我只是突然想到了這個詞。 —— 工業(yè)化是什么? 好問題,但是姜海藍沒有解釋。 她語氣激昂地說道,“工業(yè)化促進生產(chǎn)力的生產(chǎn),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 “因為有工業(yè)化、城市化,世世代代生活在農(nóng)村的人們,才能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進城打工。又因為國家的發(fā)展、國家的支持,再加上農(nóng)村人打工賺到了錢,反哺農(nóng)村、建設農(nóng)村” “這樣,環(huán)境反而能得到保護!” “我們這破地方可能不明顯,但很多地方八、九十年代都是光禿禿的,樹木稀少、塵沙飛揚?!?/br> “也就這些年大家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經(jīng)濟發(fā)展了起來,能夠不破壞環(huán)境,能夠退耕還林、恢復綠化,才有了現(xiàn)在的綠水青山,看著到處都是草木茂盛、郁郁青青?!?/br> 說來真是難以置信,現(xiàn)代居然是千百年來植被覆蓋率最高的。 也是,如果生存都成了問題,談環(huán)境保護不是太可笑了嗎? —— 唐初位面。 李世民哭笑不得,“知道了知道了,所以你能給我們講講什么叫工業(yè)化、什么叫工業(yè)革命嗎?” 你能告訴我們,怎么拿到改變未來的那把鑰匙嗎? 否則,往后千百年,這片土地上的“綠水青山”也還是得不到保護。 人口的增長,必然導致人們?yōu)榱松妫撤チ帜?,而開墾荒地。 這是不可避免、無法阻止的事情。 如果想要保護植被,就得提高糧食產(chǎn)量,找到良木、柴火的替代品。 長孫氏柔聲說道,“也不必著急,妾總覺得,天幕的出現(xiàn),是為了讓我們走向另一個以后?!?/br> 李世民扭頭看她。 長孫氏微微一笑,眼睛像月牙般彎起,“事實上,它已經(jīng)改變了大唐的將來?!?/br> 玄武門之變、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jù)…… 這些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被看到的“歷史”,未必還會成為“歷史”。 李世民點了點頭,他說:“可惜,不能直接和姜海藍對話,否則……” 長孫氏順著他的話往下說,“她是個好心的姑娘?!?/br> 若是能夠和她對話,也許,她會愿意傳道、授業(yè)、解惑呢。 雖然這樣說,像是把大唐的命運交到了姜海藍的手中。 但誰不愿意變得更好? 縱然“歷史”之上,他李世民已經(jīng)是一個了不起的皇帝,可若是能做得更好一些,為什么不去做呢? 工業(yè)革命。 工業(yè)化。 李世民盯著姜海藍,我不知道將天幕投放到大唐的究竟是何方神圣,但既然你們愿意告知“歷史”。 也請,告知“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