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 自古深情留不住,總是套路得人心
果不其然,隨著郭鵬被陽球鞭打的消息傳出,雒陽城的輿論爆炸了。 輿論幾乎是清一色的站在郭鵬這邊。 人總是容易不自覺的同情年幼、弱勢者,有些時候更是容易不分青紅皂白,甚至主動為他們尋找理由。 理智的聰明人畢竟是少數(shù),烏合之眾居多。 而在有心人的輿論推動之下,情況更加明顯。 人們紛紛譴責陽球暴虐無道,連十四歲的童子都能下手,完全不像是一個人可以做出來的事情。 然后越傳越玄乎,最后甚至傳成了陽球把郭鵬吊在樹上日夜鞭打,整整打了三天三夜,差點把郭鵬打死。 陽球頓時成了人人喊打的臭蟲,而郭鵬則成了知恩圖報不畏強權的典范。 就好像當初光武帝要治歐陽歙的罪過的時候,那個正大光明上書要為歐陽歙代死的書生一樣。 光武帝不會殺那個書生代替歐陽歙,陽球也并不敢真的殺死郭鵬。 都是套路,但是正應了那句話—— 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人性的復雜被這句話詮釋的十分透徹。 更可怕的是,有些時候,你明知道這是套路,但還是不由自主的陷入進去,越陷越深,無法自拔,就像被邪教洗腦了一般。 而郭鵬恰恰從古人的智慧之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古今通用經久不衰的套路,善加利用的話,郭鵬可以得到很多很多很多利益。 老祖宗給咱們留下的,可不僅僅是神州大地這片國土。 輿論的強大壓力逼的陽球根本不敢對郭鵬再做出些什么,輿論的威力可見一斑。 當然,若不是有人在其中推動,怕也不會發(fā)展的那么快。 人們普遍認為,郭鵬作為東觀校書團隊的一員,深受蔡邕的賞識和照顧,所以要報答蔡邕的恩德。 由此,郭鵬挺身而出為蔡邕鳴冤,彰顯知恩圖報的優(yōu)秀品德,這是十分值得鼓勵的正義行為,非常的政治正確。 然而如此正義的行為卻遭此毒手,郭鵬小小年紀慘遭陽球鞭打,遍體鱗傷幾乎喪命,由此,郭鵬引起了輿論的廣泛同情。 很快,隨著郭鴻將此事上達天聽,靈帝也知道了此事。 盧植知道郭鵬的行動,但是萬萬沒想到陽球居然暴虐至此,所以他聽聞此事,大為震驚,跪在靈帝面前痛哭失聲。 盧植說自己的弟子年紀輕,行事難免有些魯莽沖動,他只是憑著自己所認為正確的道理而行動,陽球若生氣,譴責便是,為什么要鞭打? 他的行為難道有錯嗎? 為恩人尚未確定的罪責申冤,走的是詣闕上書的正規(guī)途徑,鼓起勇氣挺身而出做對的事情,難道是犯罪嗎? 靈帝詢問身邊的大宦官曹節(jié)此事到底是不是這樣的,本想聽到些不一樣的講述,但是沒想到曹節(jié)這一次的口徑卻和盧植一模一樣。 曹節(jié)說郭鵬的確被打的很慘,渾身都是傷痕,還有人在一旁說,聽外面的人傳,郭鵬被吊在樹上鞭打,形容凄慘。 靈帝頓時無言以對,看著痛哭失聲的盧植,心中也對陽球有了怨氣。 陽球本來是他提拔起來的人,除掉王甫,他還覺得陽球是一條好狗,正打算給點rou骨頭養(yǎng)著,結果這條好狗居然亂咬人,鬧成了幾乎無法收場的局面。 一邊是盧植失聲痛哭,一邊是曹節(jié)的『據實相告』,靈帝感覺自己實在無法偏袒陽球了。 對于陽球等人所說的蔡邕蔡質犯罪需要處斬的事情,靈帝也感覺此事需要重新審理。 但是他很快又想到審理蔡邕和蔡質的命令是他下達的,這樣推翻了,不是承認這是自己的錯誤嗎? 天子怎么能犯錯呢? 靈帝開始猶豫,暫時沒有表達自己的想法。 等回到內宮之后,親信大宦官呂強受到了曹嵩的拜托,自己也憐憫蔡邕和郭鵬的遭遇,于是出言為蔡邕和郭鵬說了幾句好話。 他這一說,靈帝頓時想起蔡邕一貫為人正直,平素里也就修修書,實在沒有犯什么值得殺死的罪過。 思慮再三,靈帝決定下詔,將蔡邕和蔡質的死罪免掉,但是因為天子不能犯錯,所以他們還是有罪,要被流放。 靈帝想著等之后用大赦天下的借口再釋放蔡邕,然后尋機再把他召回來就是了,這并不妨礙大局。 于是這件事情就以靈帝的插手而告終,蔡邕和蔡質一起被判了流放罪,流放的地點還不同,一南一北,蔡邕和自己家眷一起被流放到了北地并州。 而郭鵬勇敢上書為蔡邕申冤卻慘遭鞭打,遭遇了這樣的對待之后依然不放棄,還是要為蔡邕申冤,雖然蔡邕的確『有罪』,但是郭鵬的行為十分勇敢,因此郭鵬受到了靈帝的褒獎。 郭鵬得到了一些賞賜的錢財和物品。 對于這些賞賜,郭鵬上表求靈帝允許自己將這些錢財和物品轉贈給蔡邕,讓蔡邕在路上好過一點。 靈帝對郭鵬的行為表示贊許,于是允許了郭鵬的行為。 這個時候是光和二年的三月底,蔡邕被確定流放至并州五原郡,一家人隨蔡邕一起被流放。 這雖然相當?shù)臒o奈,但是比起最開始要被殺掉的審判,已經算是死里逃生了。 蔡邕離開京城的當天,郭鵬帶著金木水火土五人齊裝滿員,配上了刀劍和弓矢,準備親自護送蔡邕前往五原郡。 雖然蔡邕極力推辭,但是郭鵬主意已定,一定要護送蔡邕到五原郡才可以,蔡邕不允許,他就自己跟在蔡邕身后走。 蔡邕無奈,只能允許了郭鵬的護送。 蔡邕一家子人被遣散了很多,只留下少許自家護衛(wèi)和個別老仆,加上郭鵬團隊六人,還有盧植等人給蔡邕精心挑選的護衛(wèi),以及官方派來的象征性的看守六人,總人數(shù)不過五十多人。 不過車輛有很多,裝的都是一些蔡邕非常珍惜的竹簡和書畫,其他的東西很少。 從蔡府離開,出了洛陽北門,就看見以盧植和楊彪為首,一群士人一起前來送別蔡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