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5章 劃河而治
按鐘會的意思,他希望將淮南的兵馬調(diào)集一部分來補強黃河防線,兗州河段很可能會成為并州軍攻擊的重點,以目前的防御兵力,確實是有些捉襟見肘。 臨時招募的軍隊就算了吧,鐘會可是吃足了新軍的苦頭,在冀州他招募了三十萬的新軍,光看到規(guī)模浩大,氣勢洶洶的,但內(nèi)容卻是稀松一泡水,純粹的烏合之眾,真正打起仗來,還真是半點也指望不上。 甚至連郡國兵鐘會都看不上眼,這些軍隊平時疏于戰(zhàn)陣,只是守守城池,平定一些山賊匪患什么的,根本就不具備和正規(guī)軍對抗的能力。 司馬軍之中,除了中軍之外,鐘會能看上眼的軍隊恐怕也只有雍涼和淮南的軍隊了,這兩處的軍隊,常年和吳蜀兩國進行交戰(zhàn),有著極其豐富的戰(zhàn)斗經(jīng)驗,這樣的軍隊投入到黃河防線上來,才有真正的戰(zhàn)斗力來和并州軍相抗衡。 雍涼的軍隊是指望不上的,根據(jù)雍涼那邊傳回來的情報,蜀將姜維屢犯隴右,郭淮正與之激戰(zhàn),所以雍涼的軍隊不可輕動。 而吳國的諸葛恪身亡之后,吳國朝野陷入到了動蕩之中,暫時恐怕是沒有能力向魏國發(fā)起進攻了,所以淮南的軍隊暫時沒有什么太大的防御任務(wù),調(diào)動一部分兵馬北上的話,應(yīng)該是沒有什么問題的。 鐘會考慮的是純軍事層面上的事,但司馬師考慮到的卻是政治層面上的事,這一紙軍令倒是簡單,但軍令發(fā)出之后,諸葛誕又是什么想法,又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yīng),這些都在司馬師的考慮范圍之內(nèi)。 從淮南調(diào)兵,已經(jīng)不是一個單純的兵馬調(diào)動問題,而是要涉及到一個敏感的政治問題,所以司馬師沒有輕易地答應(yīng)鐘會,而是把賈充給叫來了,命他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出使淮南,去刺探一下諸葛誕的意圖。 賈充是司馬師信得過的心腹親信,這個時候,司馬師也確實需要派一個親信之人去摸一摸諸葛誕的底,試探一下諸葛誕對調(diào)兵的反應(yīng),然后司馬師才有可能做出相應(yīng)的動作來。 賈充領(lǐng)命,帶人即刻啟程,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前往了壽春。 而司馬師也沒有閑著,除了緊盯著黃河防線的防御工事興建進度之外,對河對面并州軍的動向也進行了密切地關(guān)注。 司馬軍是撤離了黃河北岸,但卻在冀州一帶留下了大量的細作斥侯,用來偵察并州軍動向,并在第一時間反饋給司馬師。 ……………………………………………………………… 并州軍在巨鹿完成集結(jié)之后,還未等他們南下,就已經(jīng)傳來了司馬軍棄陽平清河南逃的消息,鄧艾立刻將這個消息稟報了曹亮,詢問是否立刻進行追擊。 鄧艾沒有自做主張地派兵追擊,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率越騎營才剛剛抵達巨鹿,摸不清司馬軍的撤退是不是一個圈套,如果輕兵冒進的話,是很容易遭到司馬軍的伏擊的。 盡管司馬軍在冀北之戰(zhàn)中遭受到了很大的損失,但虎死不倒威,畢竟司馬師的麾下還有十幾萬的軍隊,司馬師又是一個詭詐多端的人,在敵情未明的情況下,鄧艾還是抱著謹(jǐn)慎的態(tài)度,沒有輕易地去追擊。 曹亮此刻還在趕往巨鹿的途中,接到了鄧艾的稟報,他也是贊同鄧艾的處理辦法的,一鼓作氣乘勝追擊是好事,但卻必須要建立在情報準(zhǔn)備的前提之下,盲目地進軍,很可能會遭到司馬師的伏擊。 司馬師也是一個打仗的行家里手,盡管冀北的戰(zhàn)役嚴(yán)重地打擊了司馬師的自信心,但不可能讓司馬師從此一蹶不振,更何況他手下還有鐘會這樣的謀將,如此大規(guī)模的撤退,司馬師是不可能沒有斷后的人馬的,所以鄧艾沒有立刻聞風(fēng)而動,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盡管這也很有可能會坐失戰(zhàn)機,但曹亮也并不覺得有什么遺憾,冀州之戰(zhàn)已經(jīng)算是圓滿地拉下了帷幕,再對司馬師窮追猛打的話,便有些畫蛇添足了。 而且司馬師這次撤退的非常的堅決,幾乎是在他到達陽平的同一天就下達了大撤退的命令,按正常的情況,司馬師至少會在陽平觀望幾天再做出決斷,并州軍完全有機會迂回到他的側(cè)翼,斬斷他的逃路的。 但沒想到這次司馬師竟然是如此地警覺,并州軍還未到達陽平之時,他就主動地撤離了,陽平郡南面便是黃河,司馬師就算是裹挾著冀東南的百姓渡河,也用不了多長的時間,就算越騎營可以擊潰司馬軍斷后的軍隊,但想要全殲司馬軍的主力,顯然已經(jīng)是鞭長莫及了。 曹亮已經(jīng)盡力了,在全殲了陳泰的人馬之后,并州軍各部的人馬幾乎就都沒有停歇,而是很快地南下集結(jié),其進展已經(jīng)堪稱是神速了,其實要怪也只能怪司馬師太沒有骨氣了,玩命似地逃跑,就連半點再戰(zhàn)的勇氣也沒有了。 很顯然,這次司馬師的撤退,與他背靠的黃河有著緊密的關(guān)系,司馬師撤退到了陽平清河時,從戰(zhàn)略位置上來講,是極為不利的,他們必須要背河而戰(zhàn),非但黃河天險利用不上,一旦兵敗之后,黃河反倒成為了一道障礙,阻斷了他們逃生的機會,此時的司馬師,沒有項羽破釜沉舟的勇氣,也沒有韓信背水一戰(zhàn)的膽量,所以留在陽平清河,沒有任何的益處,果斷地撤軍黃河南岸,便算是他最為明智的選擇了。 司馬師撤軍到黃河南岸之后,便可以在黃河南岸重新地構(gòu)筑防線,來阻擋并州軍的攻勢,并州軍騎兵強大,步兵厲害,但水軍方面,卻近乎是一片空白的,所以并州軍到達黃河北岸之后,恐怕暫時就沒有能力來渡過黃河了。 而司馬師所打的如意算盤也十分的明了,就是想要依靠這道黃河天險,來阻擋并州鐵騎的南下,最終達到劃河而治的目標(biā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