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五章:劉備求和
因此,最終衡量了一番之后,曹cao還是打消了出兵的念頭。 曹cao不出兵,面對大華國咄咄逼人的攻勢,蜀漢就只能選擇自己抗! 在蜀漢的援兵到來之后,大華國的攻勢終于為之一滯。 接下來的進程,每一次戰(zhàn)役,都陷入苦戰(zhàn)之中。 南中的地形極為負責,這一點對防守方有利。 但是地形這種東西吧,有利就必有其弊。 比方說,南中地形非常大。 盡管大華國已經打下了一小半的地盤,但是剩下的地盤將五萬防守士兵撒進去,也濺不起多大的浪花。 而在蜀漢的援軍到來之后,大華國的進攻非常謹慎,并不貪功冒險。 沒有探查清楚的地形,他們寧肯大軍駐扎,都絕對不會在毫無所知的情況下一頭扎進去。 在地形險惡,而對方有埋伏的情況下,他們寧肯繞道。 這也直接導致大華國好幾次非常漂亮的埋伏,完全沒有發(fā)揮出作用。 而地形險峻,也意味著一個問題,不但進攻方非常難受,其實他們的支援速度也快不起來。 因為地形對雙方來說都是一樣的。 在這種情況下,最終就變成南中剩下的地盤,就成為一個個的據點。 這些據點就是那些城池,最終剩下的,還是攻堅戰(zhàn)。 并且對蜀漢不利的是,他們的支援速度緩慢,很多城池,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被大華國大軍攻堅。 現在就要看,到底是大華國支撐不住如此大得消耗而退軍,還是他們防守不住而被迫放棄了。 不過他們相信,攻城方得消耗一定要比防守方大得多。 最先支撐不住的,一定會是大華一方。 相信大華一定不舍得用七八萬士兵的性命,來換取南中這種鳥不拉屎兔子不下蛋的地方。 額,不過最終證明,似乎他們想多了。 …… 因為在攻城戰(zhàn)之中,他們震驚地發(fā)現,攻城方得損傷率,居然比他們守城方還要小。 這種情況,不由讓劉備、諸葛亮、法正等人大吃一驚。 怎么會這樣? 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事情,真的就是如此。 最終,劉備、諸葛亮親臨戰(zhàn)場,仔細觀察了幾次攻城戰(zhàn),最終發(fā)現了問題的癥結所在。 最關鍵的便是對方的云臺,簡直就是防守方的克星。 云臺搭建極為方便,很難被摧毀。 一旦被推倒城墻上,并且用鐵臂卡住城墻之后,絕對會成為防守方的噩夢。 居高臨下得射擊啊,城墻上防守的士兵,簡直就是被滅殺??! 好吧,其實防守方有三弓床弩。 但是三弓床弩對付云臺,并沒有太好的辦法。 三弓床弩的強度,固然可以破壞云臺。 但是能夠破壞的,只是其中某一節(jié)而已,并不能整體性將云臺破壞掉。 而人家,根本就不在乎損失那么百八十節(jié)的鋼鐵竹筏。 并且,一點他們祭出三弓床弩的話,對方都會用新式拋石車加以破壞。 有了新式拋石車外加云臺,直接導致防守方得損失,竟然要比進攻方大得多。 而南中一個個據點,被大華國一個個拔掉。 南中的地域,正一點點的被大華侵蝕。 很快,南中有一半的地盤,落入到大華國手中。 而剩下的地盤,恐怕他們也很難堅持多長時間。 除非他們舉全國之力死守南中。 而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蜀漢絕對不敢這么做。 呂布的七萬大軍,還在巴郡之外虎視眈眈呢。 如果他們敢調集大軍死防得話,呂布絕對會趁機進攻巴郡。 …… 這一次,諸葛亮和法正精誠合作,兩人聯手設下種種陷阱,運用種種策略。 無奈,這一次,呂布暗中將郭嘉、龐統(tǒng)、周瑜三位軍師全派了過來,還有賈詡在暗中策應。 而在南中,蜀漢并沒有過多的經營。 南中更多的地方,還保留了自治,這也導致,蜀漢對南中的掌控并不多。 諸葛亮還有法正,能夠施展的手段也相當有限。 如果換成是在益州北部的話,他們就能夠施展出更多的手段出來了。 而郭嘉、龐統(tǒng)還有周瑜、賈詡幾人,在智謀上,并不輸于他們多少。 無論是陷阱還是埋伏,之所以能夠成功,關鍵就在于進攻方貪功冒進。 但是這幾人都知道諸葛亮和法正的厲害,因此他們根本不貪功冒進。 而是穩(wěn)扎穩(wěn)打,很多時候,他們寧愿攻城,都不會輕易進攻蜀漢露出的破綻。 因為他們都很清楚,這不科學。 尼瑪得你們現在全面處于下風,安心的守城就得了唄! 居然還會露出破綻? 成心的吧?你以為我們會上你的當嗎? 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和法正也極為無奈。 在絕對實力碾壓的情況下,對方還如此小心,這讓他們沒有絲毫辦法。 …… 時間一天天過去,蜀漢也在不斷加派援兵。 但是漢中的據點,仍然在穩(wěn)步減少著。 更讓蜀漢為之擔憂的是,他們的糧食不多了。 如果再繼續(xù)打下去的話,就算能夠將大華驅逐出境,他們明年必然會爆發(fā)饑荒。 會有超過一半,甚至更多的百姓無糧可吃。 這種情況一旦發(fā)生的話,蜀漢將會面臨巨大的危險。 一多半的百姓無糧可吃,必然會爆發(fā)大的暴動。 而損失超過一半的百姓,對蜀漢來說,是一個極為沉重的打擊。 到時候,就算沒有大華國前來進攻,他們能不能支撐下去,都是一個未知之數。 面對這種困境,他們必須要盡快做出一個決斷。 無論如何,這一仗,不能再打下去了! 目前他們在南中,囤積了六萬到七萬得兵力。 這么多兵力,每一日都要消耗大量糧草。 …… 劉備、諸葛亮還有法正,糜竺等劉備的智囊,召開了一次會議。 法正嘆息了一聲,對劉備說道:“皇上,為今之計,還是向大華國求和吧!” 在此之前,蜀漢對大華一直在譴責。 現在求和,就意味著,他們必須要承認,大華國打下來得地盤,都將歸大華所有。 但是走到這一步,又容不得劉備不去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