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七章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第一五七章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陳應一生戎馬倥傯,幾乎參加了開唐之后,所有的大型戰(zhàn)役。 作為普通士兵的時候,就阻擊隴西的薛仁杲麾下大將宗羅睺,擊敗并州、汾州的宋金剛、劉武周,收服尉遲敬德。 大敗河南王世充,逼降河北竇建德,戰(zhàn)功赫赫,威名遠播。四征突厥,打得突厥人聞風膽喪??梢哉f,李建成能夠成為皇帝,陳應功不可沒。 在后來的對外戰(zhàn)爭中,陳應又先后滅東突厥、吐谷渾、吞并高昌,鯨吞萬里。而且隨手滅掉了吐蕃,阻擊了吐蕃繼續(xù)了擴張勢頭。 雖然,陳應并沒有對戰(zhàn)過高句麗。魏征毫不懷疑,陳應有大敗高句麗的信心和底氣。 然而,陳應終究只是一個人。 然而,陳應并不是萬夫莫敵的無敵猛將,而是像李靖、李世績一樣,以智謀統(tǒng)帥之能聞名于世。 哪怕東突厥對隋朝壓制了數(shù)年,對大唐壓制了將近九年,不過東突厥也就這十幾年功夫占據(jù)了上風。早在隋文帝時期,突厥還沒有分裂時,就被離間之際,弄得四分五裂,隨后楊堅三次北征,更是打得突厥內(nèi)心里出了陰影。 陳應可以率領唐軍將士殺得突厥潰不成軍,唐軍將士們根本就有這個底氣,也有這個信心。關鍵是高句麗不一樣。 高句麗早在四十多年前,隋朝剛剛滅掉陳國時,就與隋朝進入了戰(zhàn)爭狀態(tài)。楊堅在實現(xiàn)富國強兵的時候,就開始對高句麗用兵,第一次用兵以漢王楊諒為帥,高颎和大將周羅睺輔佐,率三十萬海陸大軍攻打高句麗。結果瘟疫橫行,周羅睺與姜以式的五萬水師部隊,并沒有戰(zhàn)勝高句麗水師,以大敗告終。 到了楊廣在大業(yè)七年大征天下的時候,王薄寫了一首詩《無向遼東浪死歌》,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錦背襠。長槊侵天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為何王薄能一呼百應,關鍵是被高句麗第一征討的時候打怕了。 現(xiàn)在魏征非常擔心陳應也會重蹈這個覆轍。 當然,聽到魏征的話。陳應沒有反駁,因為這是事實。 對于將士們害怕這事,陳應更有感觸。 抗日戰(zhàn)爭打了十四年,特別是九一八事變后,東北軍放棄抵抗,日本幾乎不廢吹灰之力占領了整個東北。 當然,歷史都說張學良是奉蔣介石之命,堅決不抵抗。觀眾朋友們,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shù)?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張學良是一個軍閥,對于軍閥而言,首先最要的是就是實力。對于一個老蔣來說,東北軍不是嫡系,借刀殺人,在東北軍拼得七七八八的時候,趁勢讓黃甫軍進入東西,難道不更符合老蔣的利益嗎? 無論東北軍如何洗白,畏敵如虎,都是洗不掉的。三十萬東北軍可以完整無缺的從東北撤回關內(nèi),這是什么樣的動員能力,東北軍真有血性,可以學黃顯聲,可以學馬占山,可以學于學忠。 但是東北軍有幾個黃顯聲,有幾個馬占山? 除了東北軍,還有韓復渠,山東王也同樣不戰(zhàn)而逃。 除了將領因素,當時的軍閥軍隊,成分復雜,沒有國家關念也是主要原因。 已經(jīng)四十多年毫無勝跡,可以說唐軍將士畏懼也是李世民為何沒能打敗高句麗的真正原因。陳應感覺十二衛(wèi)大軍不能輕動,萬一將士們不聽命令,直接放養(yǎng),不僅陳應一世英名盡毀,還可以助漲高句麗的囂張氣焰。 特別是陳應現(xiàn)在在大唐軍中還有軍神之名,一旦他戰(zhàn)敗了,對于唐軍將士的士氣影響更加嚴重。 陳應想了想道:“玄成,你提醒的極是,現(xiàn)在陛下金口一開,無法更改,你以政事堂相國的身份,給安西軍蘇定方部下達一個命令,讓他們立即乘坐火車返回!” 陳應這樣考慮的原因有三個。 第一,安西可以做到如臂指使,而且安西從當初的涼州,一直打敗西突厥、吐谷渾、高昌,龜茲、疏勒、于闐、吐蕃,橫掃萬里,全無敗跡。 第二,就是安西軍將士久居安西,早已習慣了安西的酷熱與嚴寒,面對嚴寒,早已有了豐富的應對經(jīng)驗,可以極大的避免非戰(zhàn)斗減員。 第三,就是出自政治目的。代表陳應對大唐朝廷全無私心,可以接受朝廷的移鎮(zhèn)之策。 最后,還有一個小小的私心。正所謂富貴不還鄉(xiāng),如同錦衣夜行。并不是所有的安西軍將士都喜歡在安西安家落戶,也有不少將士想著回歸鄉(xiāng)里。 “那左右屯衛(wèi)軍?” 魏征望著陳應似笑非笑道:“陳大將軍以為如何處置?” “好辦!” 陳應笑道:“可以任命蘇定方為右屯衛(wèi)大將軍,將左右屯衛(wèi)三萬余名將士,全部移鎮(zhèn)龜茲,而蘇定方所部,則全部移駐關中。一旦攻打高句麗完畢,就讓他們以左右屯衛(wèi)的身份,長駐長安!” 魏征聞言大喜。 其實朝廷早就有了向安西軍摻沙子的想法,只是為了顧及陳應的感受,這個計劃一直被擱置著。 如今,陳應提出這個計劃。 正好可以順水推舟。 想到這里,魏征躬身道:“陳大將軍,魏征還要與陛下商議,就此別過!” 陳應點點頭。 …… 陳應回到陳家堡的時候,李秀寧與楊蓉的戰(zhàn)斗,已經(jīng)結束。 李秀寧幾乎以作弊的行式,將楊蓉的半成股份贏了回來。 楊蓉早已告辭離開。 而身心疲憊的李秀寧則躺在床上酣睡。 陳應沐浴之后,就躺在李秀寧身邊小睡。 直到掌燈時分,李秀寧這才悠悠醒來。 陳應吩咐直接開飯。 或許自我感覺非常好,李秀寧足足多吃了一碗飯,一個勁兒向陳應顯擺,她用了半天一夜時間,贏了足足二百余萬貫錢。 對于李秀寧的小心思,陳應也不點破。 裝作不經(jīng)意間,陳應向眾人提出了兩件事。就是出兵高句麗,以及裴矩以嫡幼女裴淑媛向李嗣業(yè)求親。 李秀寧聽到這話,臉色陰沉下來:“我去找陛下!” 陳應一把拉住李秀寧道:“三娘,且聽我說!” 李秀寧氣憤的并不是讓陳應出兵,對于高句麗李秀寧并不擔心,她對陳應有著盲目的自信。 關鍵是安西,別人不清楚安西的財富,在安西生活了三年多的李秀寧卻非常清楚。 安西其實就是一塊寶地,如今這塊寶地已經(jīng)被李建成冊封給了陳謙。 哪怕當時,李建成的真正想法是為了讓陳應詐死,用這個方式彌補,陳應隱姓埋名之苦。 但是,李秀寧不這個認為。 她認為,李建成已經(jīng)把安西賜給了陳謙,陳謙就是安西王。 安西的一切,都是陳謙的,也都是陳應的?,F(xiàn)在把左右屯衛(wèi)移鎮(zhèn)安西算什么事? 陳應道:“這事咱們稍后再后,先討論一下,大郎的婚事,是拒絕呢還是同意?” 李秀寧沒有直接表明態(tài)度,她尊敬李道貞,顧及李道貞的感受。 李道貞則想得比較多。 她的兒子已經(jīng)是庶子了,如果再娶妻一個庶女,更會讓人笑話。 自己可以不計較名份,但是自己的兒子不行。 反正,陳應與其他勛貴不同。 其他勛貴,爵位和家產(chǎn),只分給嫡長子,而嫡次子或其他庶子,則沒有半點機會。 可是,陳應卻把他的財產(chǎn)進行了一式三份的分割,將來有可能會變成四份或者五份,現(xiàn)在就要看她們?nèi)齻€會給陳應生兒子,或者生女兒。 庶女為妻,除了名聲不好聽之外。 還有就是能力問題。 庶女出身低微,在培養(yǎng)過程中,肯定受不到家族的重點培養(yǎng),她們的眼界狹窄,cao持家務更加不行。 這是李道貞所不能容忍的。 反而裴矩的女兒,無論出身,還是門第,都配得上李嗣業(yè)。 想到這里,李道貞道:“姊姊,我感覺不錯啊,聞喜裴氏,家學淵源,公侯一門,冠裳不絕。是一門好親事!” 李秀寧看著李道貞的態(tài)度非常明確,就道:“陳郎,大郎如今也十二歲了,正值你去攻討高句麗,不如帶著他去見見世面! 李道貞不傻,她很容易聽出了李秀寧的意思。 見見世面只是托詞,給李嗣業(yè)一個立功的機會,這倒是真正的目的。 跟著陳應不僅安全,而且還有功勞可以拿。 只要攻滅了高句麗,李嗣業(yè)就可以從白身晉爵,不敢說一定封公拜將,至少可以獲得一個開國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