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六零章 誓師出征
“是陛下,陛下親自出宮了!” 一名眼尖的遠遠地就看見了全身披掛的皇帝陛下,那一身不但拉風而且還挺沉的黃金盤龍甲,也就只有大漢的皇帝陛下有資格穿戴了,而皇帝陛下竟然披甲出行,而不是和往常一樣乘車,那說明之前人們的猜測是真的了。 大漢天子,即將御駕親征。 “北地宵小,挑釁皇權;萬里烽煙,將士用命;國家生死,承擔肩上!”引著騎兵在前面開路的李平朗聲吼道,“今日大漢天子御駕親征,討伐宵小,平定北方,收復華夏故土,重開大漢山河,沿途百姓,跪接圣駕!” “沿途百姓,跪接圣駕!” 此時建康府的大街小巷之中已經(jīng)傳了好幾天的消息總算是得到了確認,皇帝要出建康府親自參與到北伐之中了。對于大漢的百姓們來說這絕對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 短短的幾年還不至于讓大家忘記皇帝陛下當年百戰(zhàn)百勝的威名,建康府夸功的事情都還在絕大多數(shù)建康府老人的腦海之中。當年的皇帝,雖然比現(xiàn)在更加青澀,但是已經(jīng)展露出來了梟雄稱霸一方的姿態(tài),而現(xiàn)在的皇帝,即使是幾年沒有參與到戰(zhàn)事之中,當他策馬經(jīng)過的時候,人們依舊能夠感受得到他身上的那一股肅殺之氣。 這是百戰(zhàn)余生的氣勢。 而同樣的氣勢,幾乎經(jīng)過御街的每一個漢軍將士身上都有。 大漢禁衛(wèi)軍,到底是大漢的頭等精銳。 而有這樣的軍隊保家衛(wèi)國,大家還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吾皇萬歲,萬萬歲!” “大漢萬歲,萬萬歲!” 百姓們拜倒山呼。 而李藎忱徑直昂首策馬,這是他應該享受的祝福。 有資格陪同陛下從大司馬門出發(fā)、經(jīng)過御街前往城南校場的終究只是一小部分人,其余大多數(shù)的將士已經(jīng)在城南校場集結。 畢竟李藎忱這是出征,不是閱兵——說到閱兵,他還是比較有興趣到時候在鄴城閱兵的——所以現(xiàn)在他不可能拉著大隊人馬烏泱泱的從建康府穿城而過,上萬人的禁衛(wèi)軍,非得要拉開陣型通過天街的話,不知道要走到什么時候呢。 所以當李藎忱抵達校場的時候,禁衛(wèi)軍已經(jīng)列陣完畢。 一個個方陣從點將臺前一直延伸到遠方,偌大的校場上已經(jīng)被人填滿,但是沒有絲毫的擁擠感,或許是因為這些將士們站的實在是太整齊了,讓人并不覺得這一片土地會因為塞不下他們而顯得分外擁擠,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有黑壓壓的軍陣,帶著肅殺之氣,隨時準備奔赴沙場。 “將士們!”李藎忱的聲音很洪亮,不過終究沒有麥克風,能夠聽到的也就只是最前排的人,不過點將臺兩側本來就有巨大的回音壁,李藎忱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有專人對著回音壁復述,然后讓回聲傳遍整個校場,“大漢已經(jīng)和周人全面開戰(zhàn),身為禁衛(wèi)軍,你們的主要責任是保護朕,或許感慨于自己沒有機會參與這一場國運之戰(zhàn),又或許遺憾自己沒有辦法建功立業(yè),而現(xiàn)在,朕將率領你們北上,你們將在朕的旗幟下北伐!” 不需要什么前因后果,也不需要什么威逼利誘。 大漢的將士身在軍中,早就已經(jīng)知道自己為什么吃這一份糧,也知道自己為什么每天流汗。 他們枕戈待旦,就等待著這一天。 而如今,這一天已經(jīng)來臨。 “萬歲!”山呼聲呼嘯而來,如驚濤拍岸。 萬分的整齊,因為這本來就是他們的心聲。 李藎忱深深吸了一口氣:“可敢隨朕北伐?!” “誓死追隨陛下,北伐,北伐!” 無數(shù)的將士同時舉起手中的刀劍。 陽光下,雪亮的刀劍倒映著一張張或許還有些稚嫩的臉龐。 每一雙眼睛之中都流露出來絕對堅毅的目光。 以禁衛(wèi)軍這大漢最精銳的軍隊、追隨在皇帝陛下的龍旗下征戰(zhàn),是他們此生的榮耀。 亂世之中的人們,本來就沒有民族歸屬感和認同感,現(xiàn)在李藎忱給了他們這種歸屬感,讓他們明白自己的根就在腳下這片土地上,明白自己的姓名之前,還有民族。 大家都是漢人,那么就要奪回漢人的江山,洗雪三百年偏安的恥辱,讓大漢這個龐大的帝國重生在這炎黃故土上! 李藎忱霍然抽出自己的佩劍,直指向北方:“北伐!” “北伐!”無數(shù)的將士高呼。 這聲音不但在城南的校場上回蕩,也在這悠悠秦淮河畔回蕩,也在這莽莽鐘山下回蕩,更在建康府的每一個人心頭回蕩。 三百年了,在祖逖中流擊楫之后,在桓溫殺入關中之后,在劉裕蕩清河洛之后,在陳慶之七千白袍席卷北方之后,又有人喊出了這震天動地的兩個字。 北伐,此時的大漢百姓,已經(jīng)不是三百年里任何一個朝代的百姓,他們對于這個新的朝代有歸屬管和認同感,北伐已經(jīng)不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是每一個人的期望,大家都期待著和平與統(tǒng)一,都期待著能夠讓這動蕩了三百年的亂世徹底平靜下來。 受夠了,也是時候了。 而此時的大漢軍隊,也已經(jīng)不是三百年里任何一個朝代的軍隊,他們有著屬于軍人的責任感和榮譽感,他們愿意為守護自己腳下的這一片土地并為了能夠和歷史上的那些名臣將相一樣名垂青史而浴血廝殺,他們愿意追隨著那飄揚在前方的赤色旗幟和沖鋒在前的將領們,用奮斗和犧牲來詮釋自己對于忠誠和熱血的理解。 訓練了那么久,也是時候了。 乃至于此時的大漢官員們,來自于天南海北的官員們,都已經(jīng)在這件事上達成了空前的一致,他們都還年輕,他們不想等待也不想就這樣偏安,他們更傾向于成為一個大統(tǒng)一王朝的締造者。 天不容二主,自然也就不容有兩套開國功臣名錄。 那要做的,就是戰(zhàn)勝那些人,開創(chuàng)一個如同之前的秦漢一樣的大一統(tǒng)王朝。 從皇帝到官員,從將士到百姓。 或是因為信念和思想,或是因為利益和功名,大漢上下,空前的團結。 向著北方,無人畏懼。 大漢新元四年四月初五,大漢皇帝李藎忱于建康府誓師出征。 是日,建康府萬人空巷,大江之上,檣櫓遮天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