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書迷正在閱讀:有恃無恐、女神的貼身高手、夏天的蟬鳴、唐朝小地主、四合院之快意人生、穿成魅魔后我臥底成了教皇、誤把道侶當(dāng)成宿敵后[重生]、嫁給年代文男主的美嬌媳!、原來我談的竟是水仙戀、撿到瘋批老婆時
可大鵬飛天,哪能因子嗣就困守低枝?何況自己四處奔走,才能為孩子們撐起萬丈青天! 趙熹翻身上馬,向前來相送的承盛道:“溫兒淳兒就拜托大哥照顧了,小娣感激不盡!” 承盛道:“放心,家里一切有我?!?/br> 李溫見趙熹離開已成定局,從乳母懷里搶過不斷掙扎的李淳、挺著胸脯努力把他抱在懷中,向趙熹道:“母君你放心去吧,孩兒會好好照顧淳兒的!” 趙熹欣慰萬分:“好孩子,我辦完事就回來看你們!啟程!” 車馬啟程,李府慢慢遠(yuǎn)去,諸人的身影也漸漸消失,只有李溫依戀的目光和李淳不舍的哭鬧緊緊纏在趙熹身上,趙熹卻走得堅定,連頭都沒有回。藍(lán)月從車窗悄悄打量趙熹,趙熹笑問:“怎么了?看我做什么?” 藍(lán)月有些猶豫,終究還是道:“我也不知道……我一邊覺得您冷漠,一邊又覺得您瀟灑,但兩個孩子總是可憐、小小年紀(jì)就沒了母親陪伴??稍撊绾文兀咳缒@般才智艷絕也要守在家中不得展翅,豈非荒唐?難道就沒有兩全之法?我想要為家族報仇,也該像您一樣么?” 趙熹勒馬,隨藍(lán)月慢行:“兩全之法自然是有,溫兒出生后我陪了他五年呢!白日出門、夜里歸家,后來他長大些,有些事便可帶著他一起去,他還覺得開心呢!為何現(xiàn)在不行呢?因為世道亂了。”趙熹看向遠(yuǎn)方,“你覺得溫兒淳兒可憐,就在此刻、在安昌,多少母子生死別離?不說安昌,這九州島大地,多少百姓賣兒鬻女易子而食!就連你,不也親歷滅門之苦么!溫兒淳兒已是幸運(yùn)至極了!” 楊藍(lán)月堅定道:“所以要安定天下!” “對!”趙熹看向藍(lán)月,“天下不統(tǒng)、百姓不安。藍(lán)月,我們雖答應(yīng)為你家報仇,但代州絕不會復(fù),這是我們的野心、卻也是生民之盼。我們會給你封爵奉祠、讓楊家香火延續(xù),可割據(jù)之亂,必不能再有?!?/br> 藍(lán)月沒想到趙熹會在此時說這些。她沉默半晌,道:“云陽客棧中胡蒙婦孺受辱我憤怒又害怕,躲在床上緊緊握著匕首,既想沖出去救人、又怕他們進(jìn)來害我!我恨自己的軟弱、恨自己的無能!但大君卻出手救下了她們!我害怕的事大君卻可以輕易做到!你說能安定天下,我相信你!我明白了,我回到青州會勸老師同意的!” 趙熹笑著點了點頭。 諸人抵達(dá)京都是一個下午,平園的人早早等候在城外、將人迎回家中。趙熹見平園打理得井井有條,不由夸道:“陳玉啊陳玉,當(dāng)初幸虧從無異那里把你討了來,不然我可怎么辦!” 陳玉叫下人帶藍(lán)月韓東等人下去安頓、為趙熹倒好茶,不好意思地笑笑:“大君過獎了,能為大君做事是小的幾輩子修來的福氣呢!對了大君,昨天從膠州和燕州前后來了兩封信,小的想著您今日就到、不如您先過目再送去平陽,便把兩封信就留下了。您可要現(xiàn)在看?” 趙熹點頭:“拿來吧。” 趙熹看完信,面上浮現(xiàn)輕蔑之色:“是無異和烏先生來信,說得都是一件事--膠州要派使者前去燕州求親。” “求親?”陳玉不解,“燕州已同咱們交好,又怎會同膠州結(jié)親!何況燕郡公三個女兒中兩個已為人婦、還有一個不過八歲稚齡,也沒法和膠州結(jié)親??!” “不是要娶,是要嫁,吳丹陽不還沒成親么!” “可吳小姐是弒君重犯??!無異公子雖不肯成親卻流連花叢,已有兩子一女,吳小姐頗為自高,她肯嫁么?” “無異有心結(jié),怎會成親,何況吳丹陽狡詐狠毒,無異絕不會娶她。但燕州又不止無異,燕郡公不還剛納了一位美姬么!” 陳玉更加驚訝:“燕郡公已五十年紀(jì)、夠做吳小姐父親了!” “那又如何?”趙熹笑道:“吳丹陽國色天香又天資聰穎,這十年她若想嫁、天下俊杰豈不由她挑選?她既拖到了現(xiàn)在,說明嫁人并非她所求,如今忽然提起也不過是謀權(quán)的手段罷了。烏先生說青州派了人到膠州,將俘獲承泰的事告訴吳郡公,要吳郡公聯(lián)合舉兵,膠州上下正為此事爭執(zhí)呢!吳郡公此時遣人去燕州求親,無非是想與燕州結(jié)盟??磥硭褎恿似鸨陌。 ?/br> 陳玉緊張起來:“燕州素來與咱們交好,燕郡公總不會背信棄義!” “燕樂不是無異,無異現(xiàn)在還制不了他,只怕他心有不甘、想要鷸蚌相爭呢!”趙熹站起身,“備車吧,讓人把藍(lán)月也請來,我要去見國公!” 國公正在宮中御書房處理政務(wù),聽說趙熹求見特意挪到靠近花園的怡然閣接見。趙熹懶得與他計較,將藍(lán)月一道帶入閣去,還沒行禮國公就急急問道:“泰兒如何?” 趙熹索性直起身來:“回稟國公,二公子已由承平和我救回淮烏,一切平安,不過二公子欲將功贖罪、愿留淮烏同高元帥洗刷前恥。” 國公松了口氣,又罵:“混賬東西!當(dāng)初要去安昌我一再叮囑要虛心求教小心行事,沒想還是出了大錯!竟然還敢留在淮烏?還不趕快滾回平陽!” 趙熹暗想自己兒子是什么個草包你難道不清楚?想給他加功勞加威望厚著臉皮將人送去戰(zhàn)場,出了事又好像與己無關(guān)似的! 趙熹自然不會向國公說這話,只道:“安昌之失固然是二公子之過,但二公子畢竟初上戰(zhàn)場、又遇著奇謀猛將,方才有此一難,但也非他一人之過。如今承平、元帥、爹爹他們都在,讓二公子看看他們?nèi)绾喂コ?、如何打仗,以后二公子籌運(yùn)軍糧也盡心些。何況就這樣讓二公子回平陽,他在州府如何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