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八章 俺也有王者之象
孫大將是越想越氣,最后竟然摞挑子不干了,反正你南京城的勛戚百官也看不上他。不是說請吳三桂過來平亂么,那就讓那個漢jian王過來就是。 弘光聽說孫大將病了,趕緊派內侍拿來宮中若干珍貴藥材,又派太醫(yī)前來為孫大將診治。 偏是不提要三大營出南京城平亂的事,不過倒是說大將勞苦功高,封伯之事未必不可。 孫大將卻是看不上這個伯爵了,原先明朝的爵位還挺值錢,挺讓大將心動,可現(xiàn)在光親王就封了三個,這伯爵還值個屁錢。 又不禁尋思大都督叫給那個阿韃子封親王,是不是就是在給明朝設套,讓明朝的爵位爛大街? 就眼下這遍地的公侯,都督大軍南征,這明朝的公侯是誰聽誰的? 王不服王,公不服公,侯不服侯的,還怎么打仗? 果然,圣明不過都督矣! 又想自己工作已經完成,如今南京方面是攘外必先安內,至少年前那幫吊大褂子是不可能再叫喊什么北伐了。而且江南這一亂,錢糧方面都征不上來,就算朝堂依舊叫囂北伐,也沒有能力北伐。眼下就看都督是不是能集中力量,一舉殲滅那個大寇張獻忠了。 龍氣在北方,淮揚出天子,可是孫大將和至交好友徐和尚最虔誠的信仰。 不過江南畢竟是財賦重地,吳三桂那個漢jian王真要來了江南,肯定就挪不開腿,而且以吳三桂的關寧軍戰(zhàn)斗力剿滅江南奴軍和各地亂民應該是小菜一碟,真讓吳三桂借平亂機會占住江南,于將來大軍過江也有不小麻煩。 思來想去,孫大將便幾道密令發(fā)出,大將心腹、曾勇登淮安府城的68勇士之一、現(xiàn)為三千營總兵的程大木連夜帶人喬裝出城。 兵部行文調遼王吳三桂部于江南平亂的加急調令剛出大勝關,便有一支奴軍自鎮(zhèn)江丹陽攻到句容,又至淳化,繼而竟竄至方山,距離南京城不足百里。 應天巡撫、原崇禎朝鄖陽撫院王永祚督兵往方山平賊,可是所督之兵除部分衛(wèi)所兵外,多是臨時組織起來的鄉(xiāng)民,根本沒有作戰(zhàn)經驗,故而人數(shù)雖多,卻難以同此奴軍作戰(zhàn)。 雖王永祚再三勉以忠義,于陣前言與淚俱,令鄉(xiāng)兵感奮,更言鼓眾赴敵者,每人給白布兩匹,每日發(fā)折餉銀二錢。若能斬賊兵首級者,一顆給銀十兩。 然而兩軍交戰(zhàn),明軍排擠擁塞,只知一窩蜂往前沖去,渾然沒有章法。反觀那支奴軍,人不到兩千,卻分左右兩翼。以鄉(xiāng)民組成的明軍不識陣勢,冒然沖擊,結果被奴軍以火銃、勁弩大量殺傷,死傷不過百余,明軍便難以支撐,待奴軍以數(shù)十披甲兵持刀反沖,明軍頓時崩潰,四下潰散。 奴軍也不追擊,于戰(zhàn)場繳了武器戰(zhàn)利品后便立時分發(fā)下去,繼而豎起紅旗一面,上書“均田免賦”四字,大舉向南京攻來。 京師震動,全城戒嚴。 禍不單行,蘇州府報,有白頭軍自崇明來犯,裹挾百姓數(shù)千,先犯劉何堡中所,官兵100余遇難。后沿江西竄常熟境內,聞官兵自蘇州來,并不接戰(zhàn),乃由常熟至無錫縣,駐惠山。一晝夜奔百八十里,竄入宜興、溧陽,所到之處,衛(wèi)所皆遁,無兵敢阻,縣城俱閉,無官敢治。 鎮(zhèn)江府亦報,有一支數(shù)百人的亂民自丹徒登陸,之后攻擊丹徒城未果,但占領了城外一片居民樓。 丹徒知縣劉子錫同典史汪大洋等分率鄉(xiāng)兵、差役圍攻,然亂民攜有大量火銃,于夜色之中殺傷鄉(xiāng)兵眾多。 至天亮,更有十數(shù)名亂民身披甲衣,手持大刀反殺而出,典史汪大洋遇難,知縣劉子錫逃回。之后這股亂民趁勢向鎮(zhèn)江進發(fā),沿途大殺富戶,劫得大量金銀糧食,揚言要破府城,鎮(zhèn)江城中一片恐慌。 鎮(zhèn)江總兵張?zhí)斓撆汕Э傆诎泊韭什窟M剿該股亂民,不想卻被亂民沖潰,折損官兵90余人。其后亂民挾所裹挾百姓號上萬人馬至句容,再度擊敗知縣陸時成的隊伍。 句容周邊衛(wèi)所聞亂民大舉來攻,紛紛逃竄,都道明朝氣數(shù)已盡,東南變天就在年前。 “臣等引弓射之,賊悉手接其矢,諸軍相顧愕貽,遂俱潰”。 句容知縣陸時成在給應天巡撫衙門的急報中如此描繪賊軍,而這一描繪讓南京城內的文武百官都是倒抽一口冷氣,因為能徒手接箭者,是何等之悍兵? 如此悍兵,又豈是奴仆亂民這種烏合之眾可比的! 矛頭迅速指向江北淮賊,大部分官員都確信奴變背后定是江北指使,并且江北淮賊定有精銳渡江參與當中,否則奴軍亂民不可能如此有章法。 而江北之目的,明顯就是要顛覆南都。 松江府則報奴軍數(shù)千糾集猛攻府城,城內軍民同奴軍進行了激烈戰(zhàn)斗,商民義勇登城墻以瓦石灰礶擊之,奴軍多傷者,遂奔去,各商兵下屋生縛二奴首,斬從奴者數(shù)十級。 奴軍攻松江不果,轉攻攻嘉定縣城,嘉定知縣周名善派出鄉(xiāng)兵對戰(zhàn),結果被打得大敗,不得已斬斷護城河橋才未讓奴軍突入城中。 周名善于城上看的明白,奴軍不能得手后,也不耽擱,浩蕩西進,言稱要取蘇州。 而時蘇州正被太湖漁軍所制,若松江奴軍會同太湖漁軍合攻蘇州,蘇州必不存矣。 急遞、求援紛至南京,形勢比之奴變初起更要激烈,諸多地方官員于告急求援書中以血淚聲稱,朝廷再不發(fā)大兵前來,他們也只能一死報國了。 這下子南京城內又慌了。 照奴軍如此戰(zhàn)力,如此推進推演,不等吳三桂的兵馬動身,江南已然淪于賊手,甚至南京都要動搖。 正所謂遠水救不了近火,當朝諸公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先前被他們鄙夷不屑的“北兵”之首孫大將。 然而京營統(tǒng)制孫大將卻真是叫天子百官寒了心,病入膏肓,如今只能躺在床上,哪里還能下得了地帶得了兵。 孫大將不能帶兵,那就讓三大營其他將領去吧。 神機營副將張?zhí)旄rT馬摔斷了腿,三千營總兵程大木因為染了風寒導致出沙子也見不了人,五軍營副將鄭大發(fā)倒是沒生病也沒受傷,可就是閉門不見任何人,甚至連兵部派來的人都不準入營。 南京城內除了三大營外,倒還有些兵,一是外守備魏國公提督cao江的兵馬,另是內守備司禮秉筆韓贊周提調的兵馬,兩部加起來倒是有上萬人,但那是名冊上的,實際二位守備公如今能指揮得動的不過三四千人。 原因是潞王登基之后削弱了內外守備的兵權,將南京城的兵馬大權都交給了孫武進,北兵揉合南京原有兵馬編練了現(xiàn)在的三大營,每營兵12000人,三大營合計36000人,但現(xiàn)在卻只有30000人。另有五千當初撥給督師史可法過江平叛去了,還有一千跑了。據說史可法帶去的五千人也跑回來三四千人。 除此之外,南京城內能用得上就是各家勛臣府上的家兵了,湊一湊估計也能湊個萬把人出來。 可問題是沒法湊。 沒法湊的原因是勛臣們各自一攤,誰管誰啊。 并且,這些開國功臣之后們,如今畏賊如虎。 哪怕是亂民,他們也怕。 唯一的辦法還是得出動三大營。 可因為弘光帝寵信以及三大營乃是由北兵為主編成,故而孫武進這兩年于三大營經營厲害,水潑不進,這便導致孫武進不肯出力,三大營的將領便誰都不肯動。 一句話,孫大將愿意出兵,大家伙就上。孫大將不動,大家伙也不動。 大不了一塊死。 那邊應天巡撫王永祚方山大敗消息傳來,朝堂慌作一團,弘光也意識不好,但實在抹不開面子,畢竟這事他干的不地道。 人孫大將對他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可他這個天子連韃子和漢jian都能封親王,憑什么人孫大將要個伯爵都遲遲不答應的。 正急著想何人能去勸說孫大將帶兵出城平亂時,因為跑到崇明“迎駕”而升任禮部大學士,又在史可法督師出外任內閣首輔的王鐸卻是主動上門拜訪孫大將,請求孫大將能夠帶領京營將士平定江南奴患,否則大明江山社稷必為之動搖。 “按理說你老王來找俺,俺怎么也要賣你個面子,畢竟你老王同俺那是有交情的,不過嘛...” 孫武進一巴掌拍在懷中秦淮相好屁股上,示意小娘子別耽擱他談正事,這兩天大將的身子也被抽取了不少精華。 首輔將這一幕看在眼里,卻是絲毫不吃驚,反而有些羨慕。 披了件貂皮大衣保保暖后,孫大將話鋒卻是一轉:“不過俺尋思,這外面亂不亂的跟俺有什么關系?” 王鐸急啊,外面亂了,你個猴崽子還能在這玩女人?裝傻子! 于是,從國家利益到私人利益,首輔著實是掏心窩子同孫大將進行了深入交流。 跟什么人講什么話,王大學士混跡官場幾十年,也是一絕。 所說也真是叫孫大將聽的明白,聽的動心。 許久,嘆了一聲:“罷了,若換旁人來,俺是不會同他多說一句屁話的,也就是沖你老王的面子了,” 從丫鬟手中接過燕窩漱了漱口,孫大將眉頭皺皺,道:“這么著吧,馬士英幫左夢庚求了個秦王,何騰蛟給吳三桂弄了個遼王,史老頭給阿韃子求了個忠王,據俺得到的消息這幫人都是穿一條褲子了,而你老王身為首輔閣臣,卻沒個親王幫襯著,這往后還能使得動他們?” “大將的意思是?” 王鐸這聲“大將”叫的真是別扭,可面前這姓孫的猴崽子打當了京營統(tǒng)制在陛下面前得寵后,就喜歡別人叫他大將 沒法子,只能投其所好。 見老褂子竟沒聽出自己的意思,孫大將不禁有些埋怨,但還是將貂皮大衣往肩上提了一提,認真的看著首輔大學士,鄭重問道:“老王覺得俺有王者之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