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五章 大西皇后改嫁
艾能奇、劉文秀的歸降,不僅使數(shù)萬西軍將士歸順,減少順西兩家不必要的傷亡,也令大順對西北諸地的攻略再無困難。 艾能奇以定北將軍名義派人前往固原勸說楊皇后,同左丞相汪兆齡奉表降順,并傳檄西北諸地命其部將易幟,暫仍駐原地安撫軍民,待大順接收。 堅持要張獻忠皇后楊氏同左丞相汪兆齡奉表歸降,是陜西總督孟喬芳同巡撫張國柱的意思。 艾能奇同劉文秀雖一個是西營的定北將軍,一個是撫南將軍,但二人是臣而非君。 法理上,張獻忠死后西營只要沒有推出新君,那么楊氏這個大西皇后就代表西營的最高權(quán)力,而汪兆齡這個丞相則代表大西政權(quán)(中央)。 所以,只要楊氏同汪兆齡奉表,便代表大西政權(quán)徹底向大順朝歸降,哪怕領(lǐng)軍在外的孫可望同李定國依舊不降,他們也不能再代表西營,現(xiàn)仍在西軍控制下的各地官吏法理上也不受孫、李節(jié)制提調(diào),從而從根本上瓦解孫、李這兩支西軍的抵抗意志,為進一步解決孫、李集團創(chuàng)造有力條件。 得悉艾能奇、劉文秀歸順之后,大順監(jiān)國陸四大為高興,命李過以興國公領(lǐng)銜文武平定西北,又改任孟喬芳為甘陜總督,張國柱仍為陜西巡撫。西北諸地巡撫以下官員任免由孟喬芳推薦,李過總攬,報行營知曉、吏部報備便可。 陸四更寫親筆信給李國,要求注意任用西營有識之士,如前番被俘或投降的西營文臣擇才視用。 如原西營右丞相嚴錫命,陸四對他印象不錯,意可為布政人選。其余尚書、侍郎、學士等人,或選西北任職,或報呈吏部選調(diào)山東、山西、河南等地任職,從此使順西人材徹底合流,再也不分彼此。 同時,這些“革命”陣營的西營官員大量補入大順政權(quán),對鞏固大順政權(quán)也將起到積極作用和正面意義,否則,大順初期從中央到地方的統(tǒng)治構(gòu)架不可避免的會充斥大量降官。 這些原統(tǒng)治階級降官的任免,肯定會讓大順這個農(nóng)民起義造就的政權(quán)出現(xiàn)“旗幟向左,實際向右”的局面。 針對西北境內(nèi)其余西軍力量,陸四指示以撫為主。對西北各地的土司力量,卻是授意李過要加大打擊力度,改土歸流,順者為流官,不順者大軍剿殺,不留后患。 至于張獻忠妻子楊氏如何安排,陸四仔細思量之后給李過兩個方案。 第一個方案就是尊張獻忠為西親王,則楊氏為西王妃,可于張獻忠老家或西安建西王府,使楊氏為張獻忠守節(jié)。 第二個方案則是仿明朝舊例,封楊氏為大順的一品誥命夫人。楊氏是否替張獻忠守節(jié)或改嫁,任由楊氏自己決定。 不管楊氏選擇哪個方案,陸四都表示對楊氏及其家族都予以善待,其兄弟子侄有才能者也都可以給予一定官職。 相對第一個方案,第二個方案顯然更加“文明”,也更加人道,畢竟楊氏年紀尚小。 亂世之中,改嫁也是常態(tài),程朱禮綱早已崩亂,倒不虞楊氏改嫁會引發(fā)什么風波。 當然,如果楊氏不肯歸順,則大順肯定無法給予優(yōu)待。 至于汪兆齡這個大西左丞相,如果愿降,陸四的意思是其可任甘肅巡撫。 總之,只要楊氏同汪兆齡能將大西“法統(tǒng)”交出,陸四就絕不虧待。 李過將行營轉(zhuǎn)來的監(jiān)國親筆信交艾能奇、劉文秀看,二將看后都沒有異議,當下各自遣人往固原勸“義母”降順。 張國柱從鳳翔趕到華亭幫助李過處置西營歸降事務(wù)。 李過現(xiàn)在麻煩的是如何整編西軍的事,這件事可不是僅僅給出兩個軍編制這么簡單的事。 華亭城下艾能奇、劉文秀統(tǒng)領(lǐng)的西軍有六萬三千余人,馬鋪嶺那邊有被竇名望收編的兩萬余西軍,鳳翔、武功、隴州等地收編和俘虜?shù)奈鬈娛孔涓嵌噙_十余萬人,其余西北各地又有幾萬西軍等待收編,足足二十多萬西軍降兵又豈是兩個軍編制能夠解決的,即使從中汰其老弱只擇精壯,至少也要保留十五萬人。 西營將領(lǐng)任命這一塊,也是問題多多。 艾能奇、劉文秀領(lǐng)軍歸順不僅封侯還給予軍提督官職,那竇名望獻計殺白文選,又收編其部兩萬余西軍,要不要給予重用?王自奇自降順以后便極力配合順軍西進,整編收攏兩萬余人一直配合順軍作戰(zhàn),又要不要給予酬謝? 張國柱卻說這事好辦,首先既然監(jiān)國同興國公都對艾能奇和劉文秀表態(tài)不動其部,那就將華亭城下這六萬西軍編成兩個軍,即第十一軍、第十二軍,每軍三鎮(zhèn)建制,以艾能奇為十一軍提督,以劉文秀為十二軍提督。 此外將辛思忠部同王自奇部合編為一軍,將趙忠義部同竇名望部合編為一軍,每軍也是三鎮(zhèn)編制。 不過因為辛思忠同趙忠義原屬第一軍編制,現(xiàn)在將二將各編為一軍,那么原先的第一軍如何補充法就需要行營核議,因此辛思忠部同趙忠義部都為暫編,故可稱暫編第一軍,暫編第二軍。 張國柱建議可由辛思忠領(lǐng)暫一軍進駐蘭州,因為辛思忠早前在李自成麾下時就同賀錦攻略過西北,對西北人文地理很熟悉,且其慣用騎兵作戰(zhàn),在西北更能發(fā)揮作用。 趙忠義的暫二軍則可以進駐寧夏。 艾能奇的第十一軍同劉文秀的第十二軍一支可調(diào)到河南戰(zhàn)場,一支可調(diào)往漢中,為南征做準備。 其余西軍部分補充順軍,部分為地方兵馬,協(xié)助地方緝捕盜匪,維持治安及驛道。 李過沉思之后同意張國柱的這個暫時過渡法,便將此方略書寫成文報送行營備案,同時將整編方案通報西營諸將。 但卻沒有立即讓艾能奇同劉文秀一往河南,一往漢中,而是以老哥哥身份帶領(lǐng)二將前往平?jīng)?,等待固原方面回信?/br> 這也是為了安定艾、劉二將之心,而且西北眼下也離不開艾、劉二將,須等固原方面奉表定局之后,才可以讓二將另調(diào)他處。 固原城中此時已是人心大亂,很多留守的西營官吏在知道平?jīng)鰜G失后就紛紛棄官不做逃往他方,楊氏所居的行宮內(nèi)侍宮人也跑了不少,甚至有個膽大包天的太監(jiān)竟想搶奪楊氏的珠寶,幸虧汪兆齡帶人趕來及時,才沒有出現(xiàn)大西皇后被太監(jiān)搶劫的鬧劇。 “夫君死了,兒子降了,叫我這個皇后怎么辦?” 看到跟汪兆齡一起進宮的兄長楊萬年,楊氏頓時泣不成聲,一頭擁在兄長懷中哭泣。 “娘娘莫哭,天還沒塌下來,萬事有哥哥在,有哥哥在...” 楊萬年心疼meimei,嘴里說著有哥哥在,可他這個哥哥又能做什么。要兵沒兵,要權(quán)沒權(quán),宮人太監(jiān)都敢搶劫皇后娘娘,他這個空有虛名的國舅又能濟得甚事。 “將這狗賊給我亂棍打死!” 汪兆齡命人將那膽敢搶劫皇后的太監(jiān)打死后,來到楊皇后面前,輕嘆一聲,此時饒是他從前多么機變善斷,也不知如何是好。 “丞相,萬歲在時就信重你,如今萬歲不在了,丞相總得拿個章程才好?!?/br> 楊氏渴求的看著汪兆齡。 楊萬年看了眼汪兆齡,猶豫之后說道:“丞相有什么要對皇后說的,只管說便是?!?/br> 汪兆齡又嘆一聲,將剛剛收到的艾能奇來信從懷中摸出,恭敬遞給楊氏。 “娘娘,這是定北將軍給臣的信,信中內(nèi)容委實大逆不道,臣不敢擅斷,還請娘娘做主?!?/br> “什么?” 楊氏用帕子擦去眼角淚水,接過汪兆齡遞來的書信仔細看了起來。 閱后,面上陰晴不定,久久不語。 見狀,汪兆齡道:“娘娘若不愿降順,臣拼死也要護娘娘往東府那邊?!?/br> “東府?” 楊氏卻是搖了搖頭,苦笑一聲,道:“萬歲在時,東府敬我為皇后。如今萬歲不在,東府還能認我這個母親?” 汪兆齡沒吭聲,因為他知道皇后絕不會同意去孫可望那里的。 楊萬年事先便已看過此信,聽了meimei的話,又見汪兆齡不吭聲,遂輕聲對meimei道:“定北、撫南、竇指揮、馬、王二都督皆已降順,我大西實際已是山窮水盡,meimei若有想法但說出來便是,不管你做什么決定,哥哥我都支持你?!?/br> 楊氏躊躇,似心中煎熬,半響看向沉默的汪兆齡:“現(xiàn)下看來,似乎只有奉表一途了?!?/br> 汪兆齡不能再不吭聲了,順軍給出的條件的確夠優(yōu)待了,他可不能不識時務(wù),當下點頭道:“大順對娘娘,對臣,都算仁至義盡?!?/br> “那好,既然丞相都說大順對本宮優(yōu)待,那本宮奉表降他便是,只是,” 楊氏話鋒一轉(zhuǎn),“我不要做什么西王妃,什么王妃,聽起來好聽,實際不過寡婦而矣?!?/br> 汪兆齡一怔,卻是不敢接這話。 “meimei的意思是?” 楊萬年聽meimei語氣不愿做西王妃不由有些失望,因為meimei要是西王妃的話,他這王妃的兄長怎么也要沾些光的。 楊氏未答其兄,反神情平靜對汪兆齡道:“丞相替我回話順軍,要本宮奉表歸順可以,但本宮要改嫁他大順監(jiān)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