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只知忠義,不知孝悌
書迷正在閱讀:白月光覺醒,三個男主追悔莫及、假千金忙玄學,撤回宅斗申請、暴風雪之夜(BL)、鬼王的新娘、老攻與我脣亡齒寒、純屬愛情:CP營業(yè)守則、末不棄、戰(zhàn)爭天堂、明河之高熾、我,小貓,碰瓷
“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開創(chuàng)了大漢一統(tǒng)江山四百載,傳到了漢獻帝,君弱臣強,刀兵四起,天下昏暗,民不聊生,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今日里就開說一套《三國演義》,道盡紛紛世事,全在巧嘴一張!”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br> 韓蛤蟆嗓音沙啞,慢條斯理地念了一首詞,大宋朝文治興旺,不是一句空話,歷朝歷代,論起識字率,宋朝絕對首屈一指,哪怕是偏遠的滄州,也有不少人聽懂了詞中的滄桑高遠,無不點頭稱贊。 要說起來,最解其中三味的,就要數(shù)坐在角落中的包黑子和公孫策。 “好一首臨江仙,我怎么聽出了醉翁的味道?。俊惫珜O策笑著說道。 包拯沉吟一下,搖了搖頭,“不然,此詞的才情不在醉翁之下,可是醉翁文章第一,論起填詞,倒是差了一籌,而且詞中暗含蒼涼之談,似乎閱盡人世興衰,頗有看穿興衰之嘆,多半不是醉翁所寫。” 公孫策倒吸口冷氣,“東翁,若不是歐陽永叔所作,當今文壇,不論晏殊,柳七,梅堯臣,只怕都寫不出來這樣的詞……”公孫策突然大喜過望,“恭喜東翁,怕是這滄州又出了一位大才子??!” 作為一方父母官,教化百姓那是分內(nèi)之責,要是出了神童才子,可是要上報朝廷,作為政績的。 這一首《臨江仙》公孫策從沒聽過,多半是新作的詞,而且又和文壇的幾位巨擘風格迥異,倘若真是邊境滄州,出了一位大才子,可是了不起的成就?。?/br> 公孫策身為包黑子的師爺,自然要替東家的前程著想,他都迫不及待想要找出寫詞之人,上奏朝廷,替東家的政績填上一筆。 倒是包黑子哼了一聲,“倘若真有才子,那也是人家的天賦,是師長教的好,我剛剛到滄州不久,據(jù)為己有,羞也不羞?” 公孫策不愛聽了,這事有什么羞的,出在誰的治下,那是誰的福氣,有什么害臊的,大人的臉皮還是太薄了,需要歷練??! 他還想勸說,哪知道包拯一擺手,“老實聽書吧!” 公孫策不敢多話,只好悶頭聽著,可是沒聽多少,公孫策就入迷了,說書人簡單交代了之前已經(jīng)講完的部分,直接跳到了溫酒斬華雄,三英戰(zhàn)呂布。 伴隨著韓蛤蟆的描述,在場眾人如癡如醉,仿佛真正置身在千軍萬馬之中,隨著一位位武將沖殺,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槍,方天畫戟,你來我往,殺了一個難解難分! 王寧安這兩天連續(xù)趕工,已經(jīng)把前二十都給了韓蛤蟆,他也放開了膽子,盡挑熱鬧的講,三英戰(zhàn)呂布剛結(jié)束,就直入連環(huán)計,鳳儀亭,呂布戲貂蟬,英雄美人,更是讓人津津樂道。 韓蛤蟆一口氣講到了午時,口干舌燥,實在是頂不住了,才一拍醒木,“預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韓蛤蟆轉(zhuǎn)到后臺去喝茶潤嗓子,耳朵里全都是叫好之聲,夾雜其中,還有不少人往臺上扔銅錢,嘭嘭的響,韓蛤蟆的心就跟著不停地跳,不用看都知道,準是有人一貫一貫地賞錢! 說了大半輩子,還沒遇到呢! 王二郎可真是一個寶貝,回頭可千萬不能讓別人把他拉過去。韓蛤蟆急匆匆要去找王寧安,討要接下來的故事,剛轉(zhuǎn)身,茶館的掌柜的陪著笑過來了。 “韓先生,那邊有兩位客官要見你?!?/br> “客官?什么人?” 掌柜的壓低聲音,湊到了韓蛤蟆的耳邊,低聲說道:“雖然穿著布衣,可難掩官氣,是個大人物!” 韓蛤蟆一驚,他就是個說書的,哪里見過什么大人,急忙撣了撣衣衫,就跑到了包黑子的桌邊。 “草民見過大人?!?/br> “請坐吧?!惫珜O策淡淡笑道:“你就是韓先生吧?書講的不錯?!?/br> “多謝夸獎,小人愧不敢當?!?/br> “韓先生,這《三國演義》頗為不俗,和尋常的話本境界迥異,不過在下聽了一段,似乎書中對劉備多有贊頌溢美之詞,我覺得似乎有些言過其實,先生以為呢?” 韓蛤蟆為難苦笑,“小人只知道說書,哪里懂得什么歷史??!” 包拯好奇了,“這么說《三國演義》并非先生所作了?” “哎呦,折煞小人了,我哪寫得出來??!” 包拯和公孫策互相看了一眼,都是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他們也不信一個說書的能寫出如此巨著。 公孫策笑道:“韓先生不用擔心,我們也算是文人,想要見識一番,并沒有別的想法,還請韓先生幫著引薦?!?/br> 韓蛤蟆猶豫說不說呢,一抬頭,正好看到王寧安從二樓下來。別人聽韓蛤蟆講書,都驚為天人,唯獨王寧安哈氣連天。上輩子他聽過單田芳,袁闊成的三國,相比而言,韓蛤蟆說的實在是有些干癟無趣。 畢竟滄州是小地方,韓蛤蟆也只能算是野路子,等以后有機會,應該從汴京選幾個高手,只有征服了京城,才能算是征服大宋??! 王寧安現(xiàn)在滿腦子都是擴大生意,賺更多的錢。 剛從樓上下來,韓蛤蟆就跑過來。 “二郎,有兩位先生要見你呢!” 韓蛤蟆拖著王寧安到了包拯的桌子邊,三個人互相一看都愣了。公孫策目瞪口呆,“韓先生,你沒搞錯吧,他不是在海豐酒樓賣湯餅嗎?” 韓蛤蟆陪笑道:“先生好眼力,正是王公子,小人的段子可都是王二郎的教的?!?/br> 包拯之前對王寧安就有看法,此時一聽,心中更加惱火,一個小小的娃娃,讀過多少書?他能寫出《三國演義》?簡直是笑話一樣! 包拯懶得駁斥,臉陰沉的嚇人,鼻子發(fā)出粗重的喘息聲。公孫策瞳孔緊縮,上下打量王寧安,用力搖頭,“韓先生,既然《三國演義》的作者不愿意見我們也就算了,何必拿一個賣面的糊弄我們?” 韓蛤蟆被問得張口結(jié)舌,不知道說什么。 王寧安卻不干了,他遇到了幾次包拯和公孫策,他可沒有自我感覺良好,沖上去巴結(jié)人家,也沒想著攀附權(quán)貴,撈到好處。 可問題是這兩位一次比一次臉臭,怎么,瞧不起賣面條的?清官就了不起啊? 王寧安上輩子就有點沖動不計后果,又穿越到了一個少年身上,多少受到了影響,越發(fā)不在乎了。 “賣面條的就不能寫《三國演義》了?公孫先生未免也太瞧不起賣面條的了,你可知道姜太公也賣過面?。俊?/br> 公孫策呵呵一笑,“少年郎,你竟敢自比姜太公?口氣不小。那好,我就請教你,曹孟德文武雙全,雄才大略,一統(tǒng)北方,南征北戰(zhàn),軍威赫赫。怎么到了你的書里,成了疑神疑鬼的jian雄,還編了捉放曹的段子,污蔑曹公,未免太過分了吧?” 聽到公孫策發(fā)難,王寧安絲毫不害怕,“公孫先生,你替曹阿瞞說話,未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我倒要請教你的高見?” “曹孟德沐浴大漢皇恩,身為漢家臣子,就應該扶持社稷,護衛(wèi)江山,忠君報國??墒撬隽耸裁矗繏短熳恿钪T侯,竊據(jù)大漢江山,欺凌君父,竊奪大權(quán),所作所為,哪有半點忠臣孝子的樣子?如此人物,他的才能越高,本事越強,危害就越大!公孫先生怎能以偏概全,只知小節(jié),忘了大義?” 王寧安說的義正詞嚴,他倒不是真的厭惡曹丞相,無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什么時候,“政治正確”這四個字都不能違背,王寧安可不想被扣上寫反書的帽子。別以為宋代就沒有文字獄,烏臺詩案,可是讓王寧安看透了文人陰起來的無恥! 包拯看不透王寧安的內(nèi)心,他從王寧安的話中,倒是品味出另一層意思。儒學式微,佛道盛行于世,眼下的大宋其實出于一種思想混亂的階段,《三國演義》中宣揚的忠義,似乎點醒了包拯,讓他似有所悟。 “少年郎,你既然知道忠義,可為何忘了孝悌?”包拯突然老氣橫秋,不悅問道。 —————————————— 推薦一本書《大明第一書生》一本不錯的科舉種田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