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86
知道小國王是在用什么眼神看他們。被眾多漆商推舉出來的主要發(fā)言人是梁國來的一個商人,他恭敬開口,用詞極其謹慎。 梁國是他叔叔劉武的封國,同為諸侯國,又有一份親戚關系方便攀談,是此人被推出來的主要理由。 面對商戶們小心翼翼的試探,夏安然坦言他在未來短時間內,沒有放棄收購漆籽的打算。 此話一出,在場眾人的面色便露出了幾分為難,但能夠坐在此處的都是千年百年的狐貍,夏安然自然不會將他們如今這番欲說還休的姿態(tài)當真。 他是當今九皇子,又是藩王,坦白說以他的身份,能約束他的人一個手就能數(shù)得過來。而且他也沒打算弄一個“禮賢下士”的賢王人設,如此,夏安然喝了一口茶水潤了潤嗓子,在這些人開口前用相當不客氣的口吻說道:“爾等所來為何,本王心中有數(shù)?!?/br> “正好,本王也有一筆生意……想要與你們談談?!?/br> 他看著這些主動送上門來的商人露出了和善的笑容。 中山國此前所收集的漆籽數(shù)量并不算少,但是受制于冬日的交通也算不上多,約莫也就輻射半個河北省,當中肯定還有遺漏。 就如今的情況來說已經(jīng)夠用,但是這樣的收成量在他想要將蠟制品做成一番事業(yè)的時候,就會被限制,所以夏安然和這批人談了一筆生意。 這些人最介意的其實并不是損失了春季的漆,而是損失了漆卻沒得到好處。 所以當夏安然提出中山國可以以較之于零散收入更高一些的價格,來從他們手上收購漆果之后,這幾人立刻就開啟了和他討價還價之舉。 顯然,夏安然的提議很合他們的心意。 將零收轉為供應商供貨,夏安然也是有自己的打算。看似就價格來說他吃了虧,但是到底誰吃虧還不好說。 對于靠近中山國的農(nóng)人或者有官方負責集散運輸?shù)霓r(nóng)人來說,他們依然會選擇將貨直接運到中山國以賺取更高的收購價,而會將種子賣給商人的則多半是偏遠地區(qū),或者消息不靈通者。 這些人于夏安然來說本身也不是直接的供應商群體。相反,向這些商人收取貨物的價格雖高,但對比他去當?shù)厥樟系某杀緛碚f可以說是低廉。 現(xiàn)在的許多農(nóng)人都不敢相信游商,他們比起短暫的利益的更害怕得罪前來收貨的商人。所以尋常商人在沒有被相熟的人帶入的情況下,勢必無法輕易收購到需要的貨物。 夏安然的優(yōu)勢在于他是官方收購,中山王的名頭哪怕出了中山國也很好用,而且他又是聯(lián)合了當?shù)叵胍獮槿嗣駝?chuàng)收(順便多收稅)的縣官,有一定的公信度。 更何況漆商還有一個天然優(yōu)勢,他們比誰都清楚哪里有漆,哪里漆樹種好。 最重要的是,供應商供貨比起零散收獲來說,其最大的好處是產(chǎn)品的穩(wěn)定性和質量的可控性。 夏安然等于用非常低廉的價格“雇傭”這些漆商來進行篩選和預處理的工作,而他則可以將這一部分精力節(jié)省下來放在別的方面。 以后還能夠進一步得要求這些供應商提供含油量或者含蠟量更大的樹種,而有他這一頭的利益鏈在,這些商人在未來就有可能督促其下游供應商著重培育經(jīng)濟樹種。 這便是市場決定下游經(jīng)濟鏈。 他在這個世界的身份也足夠高,自不必擔心供應商們聯(lián)合起來壓價這個問題,最后談定的價格雙方都表示可以接受。 和這些商人談妥之后,夏安然還請他們去中山國的“商業(yè)街”參觀了一圈。 負責陪同的小吏們回來說,這些商人剛剛踏進商業(yè)街,看到了被收起的頂棚就來了精神,然后他們如夏安然所料的飛快找到了高陽那邊匠人設立在這里的商鋪,當場將商鋪內的現(xiàn)貨全數(shù)搬空,還下了不少訂單。 這個辦事處的工作人員都是高陽縣人,這些匠人們從高陽縣送來原材料蘆葦簾,然后在中山國完成和蠟紙的拼裝,借由中山國的地理位置優(yōu)勢遠銷南北。 在夏安然下邀請的時候,坦白說高陽縣縣令對此有些猶豫。 但是身為高陽本地人的縣丞卻對此十分看好,他跑遍了好幾戶人家,說動了鄉(xiāng)老,開了不知道幾次動員大會才將人請了出來。 為何會如此困難……其實是因為橫亙在他們面前的,不僅僅是需要離開故土,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便是身份由農(nóng)轉商。 在此不得不提一句,漢代的商業(yè)制度有多坑。 在這個年代,只要你的貨物進行售賣,哪怕你是從池塘里頭釣到了一尾魚賣給了隨便看到的某個人,也要交商稅。 理由很簡單,山水池澤是哪兒來的?這都是國家財產(chǎn)。你利用國家財產(chǎn)謀個人福利,不問你收罰金就不錯了,難道還想逃稅? 這也就罷了。但自家農(nóng)產(chǎn)的富余產(chǎn)品拿來賣給了鄉(xiāng)里人,也要交商稅。 工匠們出售商品,也要交商稅,幫人代加工,也要……總之,基本上貨物的交換都包含了商稅,而且都沒有小額免稅的概念。 當然,這是理論來說,實際上cao作還是根據(jù)實際的來,合理避稅那都是本能啊。 可是,有一種人是無法避稅的。 作者有話要說: 我沒忘了多多……多多不是鴨。 劉小豬真可愛??!想捏水泡臉!想要捏胖屁股,想要拽羊角辮(喂?。?/br> 劉小豬那絕對是這兩句的標準典范。 其實在他的朝代除了外戚之外真的還有很多將才,這些人都在后面惠及他的子孫,然后就有人說如果劉彘在當時用了這些個人才,他后半段的征伐生涯應當不會這樣結尾。 小聲咕嘰:如果他一直打勝仗的話其實國民消耗不會那么大,事實上早期戰(zhàn)俘很大的沖抵了國內的民役,很多工程就是他們干的。 但是這里其實要提一句,漢代很多兵士的損失……其實和將領并不那么珍惜士兵有關。 包括衛(wèi)青霍去病,他們將士兵當做是消耗品。 但這就又和漢代的兵役制度有關了。 二十三歲開始服兵役,一種是中央衛(wèi)兵。一種是邊關做兵卒,還有地方兵役,每個國民都會輪到這三種。 中央衛(wèi)兵待遇最好,需要服役一年,來回路費中央報銷,工作期間包吃包住包衣服(不包媳婦),退役時候皇帝備酒席款待,面子里子都有。 戍邊待遇很差,路費自己付,但是服役期限是三天。 你沒看錯,是三天。 這個問題是怎么造成的呢……其實他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鍋得送給秦始皇。 皇朝的前身就是王國,一個王國也就一個省那么大,再大也就兩個省,如果以省為單位,從家里到邊關估摸著也就走三四天最多了,畢竟是壯勞力。 加上戍邊3天,來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