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57
他的父親一定想要扶持弟弟上位……那他就只能…… “當(dāng)務(wù)之急,我們要先給右部一些教訓(xùn)?!膘秵蔚?,“必須要讓他們知道我們也不是好惹的!” 作者有話要說: 作,因為文章寫得太長已經(jīng)不會取章節(jié)名字了,者發(fā)出了苦惱的鵝叫。每天都要在取名這里苦惱很久。 劉榮是因侵占廟宇外頭的土地獲罪,但是他為嘛這么做不知道,然后當(dāng)作者君查了臨江國國都后發(fā)現(xiàn)……哦豁,這地方……從春秋到五代十國,有五百多年的都城史……尤其是楚國在這里長時間建都,就有四百年,一個四百年的都城……還是超級大國的都城……估計都塞滿了。 嗯,所以我猜測這就是為啥劉榮會侵占廟地的原因== (反正錯了他也找不到我?。?/br> 在古代你要拆一座建筑也是非常不容易滴,尤其是宮殿這種石制建筑,成本超高,如果不管后續(xù)可以放火燒,但是這里比較是楚地,拆或者改建也就罷了放火燒那也太不把當(dāng)?shù)厝朔旁谘劾锢?,會被套麻袋的?/br> 還記得之前說過的黃金嗎?文中由于祭祀需要問諸侯王收黃金就是一個手段,而且都是千足金==(推眼鏡)發(fā)下去的黃金可未必是千足金哦,是不是特別狡猾? 分量不夠是要吃掛落滴,沫沫躺著的黃金就是這種性質(zhì),而且因為是以祭祀為借口,上頭不要或者這次沒用上這些黃金還不能用作別的用處,反正到最后其實諸侯王也挺苦逼噠。 有關(guān)于康熙皇帝和朱三太子的事…………嘖嘖嘖,絕對是顛覆三觀。 仔細算算,其實唐宗宋祖秦皇漢武,除了漢武沒這個苦惱之外別的頭上都有這座大山在,但是秦皇、唐宗、宋祖這三位當(dāng)時面對的社會環(huán)境還比較“樸實”,最起碼還不是儒家治國的態(tài)勢,所以有些事情放到那個時代里頭去做還是可以理解的,康熙這事吧……當(dāng)時看到的時候確實有些……嗯,我對這位的觀感就一下子變了。 畢竟當(dāng)年康熙那可是被烘托成千古一帝,萬古流芳的存在,曾經(jīng)在我心里地位還挺高的,一下子對比過于強烈引起不適。當(dāng)然,這只是私人問題,不能上升到總體評價,但我反正是不太喜歡他了。 感興趣的可以搜一下關(guān)鍵詞朱三太子。 講真我可以理解他殺人但就是受不了這人辣么虛偽。 第121章帝國裂變(33) 匈奴大草原上戰(zhàn)火漸漸彌漫開來,左部和右部不和也不是一日兩日,本來彼此就有摩擦,如今加上有正當(dāng)理由,彼此的目光交錯間更是帶上了火氣。 右部大部分人并不知道這其中詳情,就覺得左部是在無理取鬧。左部的人摳摳嗖嗖挖出來了些證據(jù),只不過右部完全不承認,是以彼此間很是劍拔弩張。 草原上的火苗已經(jīng)被點燃,單于王庭頓時焦頭爛額,大漢這邊卻是揚眉吐氣,滿心歡喜。 憋屈了那么多年,忍了那么多年,大漢總算挺起了脊梁。 匈奴啊,這可是匈奴,居然上門來道歉! 這一個草原上的流氓,只知道掠奪和殺戮的蠻夷,這么多年在大漢的土地上燒殺劫掠,何曾有過一絲歉意?不,他們非但沒有,還會嘲笑漢家男兒的軟弱和無能。 而現(xiàn)在,他們居然上門致歉! 在得知匈奴使者上門道歉的消息后,長安城的不少男兒郎就顧不上「不可聚眾飲酒」的禁令了,紛紛聚集在茶肆街巷河水邊上,攬著父老兄弟的肩膀嚷嚷著要浮一大白。 痛快,怎會有如此痛快的一天? 他們心中自然有數(shù),這并不是因為匈奴當(dāng)真知錯,實則全然是因為大漢如今足夠強大,強到匈奴無法承受大漢怒火的程度。 此后大漢拒絕同匈奴和親之舉更是引來了更多飲酒歡慶之人。若非生活在其中之人絕無法明了他們的感受。 想到以前,秦將蒙恬北筑長城,卻匈奴七百余里。那時候的匈奴不敢牧馬南下,亦不敢彎弓抱怨,便是見到秦軍亦是躬身而立,何其快哉。 然此后諸國滅秦,楚漢爭霸,大漢的土地上一片瘡痍,匈奴冒頓單于乘勢而起,其聚集各部形成一個集體,從原本的零散部落勢力轉(zhuǎn)為了一個有軍事化管理、有組織結(jié)構(gòu)的新生政權(quán)。 當(dāng)時剛剛成立的大漢政權(quán)與之碰撞,使得帝王被困白登七日,用計賄賂方才得歸。此后漢國嫁公主入匈奴數(shù)十年,不知前前后后“陪”了多少金銀財物卷薄綢緞去了那片土地,又有不知道多少頻繁南望的女兒郎在那蒼茫大地上閉上了眼,至死也沒能歸家。 漢匈之間的戰(zhàn)爭從來不曾停止過,多年以來,不知道多少男兒郎死在了匈奴的彎刀之下,大漢能做的似乎一直都只有死守、死守、死守,守到匈奴實在攻不破退出為止。 守城,沒有勝利一說。 每損失一個人都是失敗,唯有此次,是以全殲為結(jié)尾,還以匈奴單于派人前來道歉落終。 他們的帝王,唯一一個嫁出皇室公主的帝王在此時卻以極其強硬的姿態(tài)晾了匈奴使者足足一個月,隨后與之簽訂和平協(xié)議,重新明確彼此平等關(guān)系,表示對彼此一同發(fā)展的期待,最后客客氣氣一樣禮物都沒給地將人送走了。 痛快! 縱然是要被罰款,要被罰去做役又有何妨,如此喜事不可飲酒,多遺憾。 只是喝著喝著,眼淚就流了下來。 這一戰(zhàn)宛若清風(fēng),徹底清掃了大漢建國以后的種種憋屈,實在讓人舒坦到了極點,就連因這場戰(zhàn)事而起的滿城風(fēng)雨似乎也因此變得柔和了點。 風(fēng)雨過后的長安城風(fēng)貌確實一新,門牌落實到位之后市容環(huán)境都有了正面的變化。長安巷道內(nèi)蜿蜒的小徑還是十分難找,但這種頗為復(fù)雜的街巷處都設(shè)置了指路牌,比之過往好了太多,老百姓們表示也不能那么挑剔。 只不過唯一的缺點是,不識字的人這下要被迫認字啦,否則出去尋友都要不認識路咯。 每家每戶還都被免費釘上門牌,并且在門牌上書寫了家族氏族名。 這樣的cao作最初是為了方便找人,因為長安城的街道房屋過于混亂,單單用號碼牌很難找準(zhǔn),加上姓氏便能夠方便許多。 當(dāng)門牌被挨家挨戶釘在門邊墻上的時候,一些尋常人家對自家門牌倒是格外珍視,閑來無事就去擦拭上幾遍,更是時不時摸摸門牌上的姓氏。 這一點是前所未有之舉,在家宅門口掛上姓氏本身是用來顯示自己尊貴的身份和地位,一般都是作為牌匾掛在門廊上,但現(xiàn)在這些姓氏都被官方寫在了門牌上,就掛在房門口。 長安的民眾們看著門牌的神情都有些復(fù)雜,尤其當(dāng)他們看到勛貴們的房屋墻外也掛著和他們一樣的門牌,感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