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55
師兄說,豈不是為難繚兒?為父也用不著他這小輩保護?!?/br> 頓了頓,他又說:“繚兒這是第一次上戰(zhàn)場吧?倒也難怪你擔心了,光那兩片甲片哪里夠,這樣吧,你先前不是還做了些稍劣等的甲片,不妨讓你師兄縫上?!?/br> “……”呂安頓了頓,沒把東西早就送過去了的事實說出來,而是乖乖應(yīng)諾。 呂不韋又道:“也不可貪多,甲胄過重于戰(zhàn)斗無益,不過你師兄是個聰慧的,他尉叔亦是會提醒他,你也不必多說,他心中有數(shù)。” “你快去把東西送過去吧。”見兒子表情有些懵懂(?),呂不韋提醒道,“新兵要提早入營訓(xùn)練,甲胄上衣還需要些時候縫制,早些送去讓他們家早些準備?!?/br> 頓了頓,呂不韋又道:“有什么不懂的便讓他們問問你母親,為父的甲胄都是你母一手縫制的。” 呂安應(yīng)聲后告辭,然后回房整理了些東西抱著一箱子趕緊溜出去,然后孤身一人沖到隔壁。等將一箱零碎東西放下后,呂安一臉的難以言喻,“別問,千萬別問?!?/br> 尉繚微微挑眉,見呂小安一臉世界觀正在重塑的放空表情,頓時了然。 比起對父親盲目信任的呂安,作為旁觀者的他知道的可要多多了??戳搜郾砬橐黄瞻椎膸煹?,尉繚無聲嘆了口氣,的確是不太好辦。 四月末,秦軍在咸陽城外正式拔營,考慮到這次參軍的大部分都是新兵,而這些新兵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非秦國國籍的外來者,出于這方面考慮,異人特許這次出兵的秦軍可繞路于咸陽城門口再出兵。 秦國休養(yǎng)生息多年,軍械甲胄存量驚人,雖然這次出戰(zhàn)當真可以稱不上大戰(zhàn),但是秦軍還是采取全覆甲,以老兵帶新兵的模式出征。 平時再七扭八歪的男兒郎只要穿上甲胄后都會得到加成,何況秦軍隊列整齊,紀律嚴明,秦軍甲胄又為清一色玄黑,秦軍執(zhí)銳肅然前行的模樣極為迫人。 特意相送之人見到此情此景紛紛熱血上涌,又被尚武的秦人激烈氛圍帶動,紛紛高聲吶喊助威。 排隊等著入城的各國民眾看著秦軍拔營秦人相送的場面,表情均都一派復(fù)雜,其中幾個弱國想到自己國家的兵士模樣紛紛在心中哀嘆,如此威武之師,他人何以來扛? 他們不知道這支秦軍欲擊何人,卻只能在心中祈禱不是自己的國家。 二月后,東周國破的消息傳遍各國,東周公獻地圖承認戰(zhàn)敗,秦國國主異人貶東周公為庶人,困于咸陽,東周國西周國歸屬于三川郡,治洛陽。 左丞相呂不韋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邑洛陽十萬戶。 又一月,魏國公子魏無忌自趙歸魏,六國拜其為總將,合縱而齊攻秦,發(fā)動了歷史上最后一次的聯(lián)合反撲。 第198章戰(zhàn)國風云(51) 咸陽所在的關(guān)中平原周圍高山聳立,且高度差異懸殊,復(fù)雜的高度差及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擁有一年四季皆大風的特殊氣候。在這種環(huán)境下,風力自然成為了這座城市最廉價的資源之一。 在咸陽原上矗立起第一架風車后沒過多久,越來越多的風車出現(xiàn)在了咸陽城鄉(xiāng)的各角落。風車可以抬高水的高度,而配合滾筒一起用,可以抬到不少以往靠人力無法送到的缺水地區(qū)。 這兩樣水利工具放到一起配合使用將秦國咸陽地區(qū)的直接灌溉區(qū)擴大了近一成,間接影響更是極為可觀。 尤其是在確認了水浸法以及淤泥置換法可有效遏制鹽堿地的擴張后,民眾們立刻就積極行動起來,家中有些財產(chǎn)的甚至有等不及官方行動而愿意付費請官方來修建水利設(shè)施。 政府對此亦是采取鼓勵策略,有需要的民眾可以去排隊登記申請并且繳納定金,但什么時候排到還是要看之前工程的速度,現(xiàn)在保守估算已經(jīng)排到了一年后。 民眾們打聽到消息后紛紛叫苦不迭,水利這東西早一日造好便是早一日受益,這如何等得起? 等不起也沒法子啊,人手不夠。小吏們一攤手,表示:如果實在等不起可以去找別的匠人來做哦,不過記得找經(jīng)過官方考核的匠人。 沒錯,限量供應(yīng)這樣的制度下很快就催生出了一批民間的手藝人上下游走接私活。 事實上,當時呂安經(jīng)過多番考慮,還是沒有提議進行免費的小型水利工程搭建也是考慮到這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風車也好,滾筒也罷都稱不上有什么難度,這種推廣靠官方的匠人進行,速度定然快不起來。 而且村人們還可能會有「免費的不是好東西」的思想作祟,覺得這東西造了是麻煩,也可能辛辛苦苦造好當?shù)厝瞬粣巯У嚷闊┰?,所以?jīng)過討論后,都水監(jiān)選擇以市場經(jīng)濟的力量來填補這部分空白。 而為了說服異人,呂安上書說這也是為了盡可能保存風車和水車的秘密。 這兩樣小物件制造的難度不大,匠人們經(jīng)過培訓(xùn)看著圖紙就能做。由于秦國本國并不扶持手工業(yè),來秦國“淘金”的匠人本身就多,人一多秘密自然保不住,大型灌溉設(shè)施需要傾舉國之力,而風車水車這類只要郡縣之間某個豪紳松松手即可。 但如果可以呂安還是希望這種技術(shù)在他國能夠普及得慢一些,畢竟秦國的老底太淺,現(xiàn)在也就是將將追上了中原富饒地區(qū)而已。 但把人困在秦國肯定是不行的,除非秦國以后再也不想有匠人前來,不過稍稍絆住他們的腳步倒是未嘗不可。 呂安在得了異人允許后便去聯(lián)系了當時一起修風車的匠人們,請他們的徒子徒孫們幫忙一同來定制拼裝標準,然后公開向舉國的工匠進行授課。 來學(xué)習的匠人必須要跟隨大師傅們進行風、水車的制作,并且完成若干件出師任務(wù)后才能拿到“行業(yè)執(zhí)照”,有了這份執(zhí)照便可以接私活。 就目前的市場需求來看,起碼七八年內(nèi)這些沖著賺錢來到秦國的匠人們都要被絆在這兒。 而且最關(guān)鍵的是,一座風車并不是一個匠人可以完成的工作量,這些來學(xué)習的匠人們多半是結(jié)成一個小團體一同接工作一同完成,漸漸有了包工團隊的雛形,一旦形成了團隊,想退便更難了。 肯定也有人學(xué)了技術(shù)回去,但畢竟是少數(shù)。比起秦國官方支持可以快速、大面積鋪開的這種直達田地的水利工程來說,這些匠人們就算回國后推廣開一二處又能有什么影響? 而且東方各國大多是平原地帶,風車、水車對他們來說利用價值也談不上很高。 呂安預(yù)測了一下,按照如今的發(fā)展趨勢,秦國在未來十年內(nèi)增加的耕地應(yīng)該會是現(xiàn)在的兩成,而能夠加以改善成為可耕地的原劣等田也能有一成。 這個數(shù)字已經(jīng)足夠保守,畢竟秦國如今最大的問題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