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05
之前爭相夸贊劉辯不過是為了保證嫡長制罷了。劉辯在天子心里的印象,還是那個處事有些蹩腳的史侯。正因為這種固定印象,再加上劉宏到現(xiàn)在都沒有給劉辯配備太子班底,劉辯根本就找不到給他出主意的謀士,劉宏便認為劉辯是想不出故意讓他懷疑蹇碩的主意來的。就算劉宏懷疑了,但若是他最后順水推舟,劉辯不還是會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嗎?原諒天子想得太多,不過劉辯大概能理解自家父皇在這件事上的想法,反而利用了起來。若不是劉辯嚴懲了母家的人給他賺足了士人的口碑,他后續(xù)上奏的以宦官統(tǒng)都城兵事的想法就能讓士人們把他罵個頭破血流。事實上,沒有聽到早年和劉協(xié)比較的時候得來的“屠戶女所出,終不如士人女所出”之類的話已經(jīng)讓劉辯相當驚訝了。關(guān)于劉辯小時候的心理陰影,因為父親在子嗣上的偏心,于是他經(jīng)常會被人說“果然是養(yǎng)在宮外的,和董侯比起來,果真是沒有皇家氣度”、“董侯之母出身名門,氣質(zhì)出眾,史侯縱然是嫡長子,與董侯相比,也相形見絀”,到了后來,連見到劉協(xié),劉辯都會有心理陰影,可見當初被打擊得有多嚴重了。一直到后來,劉辯做阿飄的那些年里,他知道了后世教育提倡的鼓勵式教育,長時間的打擊會讓一個孩子失去自信,而充分的鼓勵不僅能讓他自信起來,還能激發(fā)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在后世飄蕩的時候,劉辯堅持認為,自己的智商是沒問題的,劉協(xié)的智商也不見得有多高,他有被記上世說新語過嗎?沒有就別嗶嗶!在自家母后因為宮中的傳言火冒三丈的時候,自家父皇在那邊摟著劉協(xié)猛夸,不愧是“吾家麒麟兒”,劉辯表示這真的是夠了。天子后來沒有同意劉辯的建議,只是增加了禁中兵士的數(shù)量,也就是加強了宦官對禁內(nèi)的掌控。饒是如此,大將軍何進依然很憋屈。何進是屠戶出身,脾氣暴躁,當年的何皇后長得也是如花似玉——要不然怎么入宮以后就被天子看中了呢?就算是收買了宦官,也得有個前提,那就是她真的相貌出眾啊——要不是有個強有力的大哥震懾,鬼知道她會不會被“強搶民女”。屠戶出身的好處就是和一些出身非世家,通過自己的努力爬上來的將領(lǐng)有共同語言,而且能毫無芥蒂地進入“喝了這壇酒,我們就是好兄弟了”的狀態(tài)之中。何進不開心,他手下那些心腹們也為他抱屈,于是情緒疊加起來,何進就越發(fā)不開心了。何進不開心,本來應該叫一切都歸罪于劉辯,誰讓天子病重,把事務都交給了劉辯處理呢?但是,劉辯是何進的親外甥,何皇后通過母親舞陽君,不止一次地和家中抱怨,天子偏心,劉辯就算坐上了太子之位也不能放心,之前還故意把得罪人的活計都交給劉辯來干,讓劉辯自己削弱母族助力,還讓何氏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不管事實怎么樣,反正何進是信了。一般正常人都不會認為,現(xiàn)在還沒出什么大問題,是太子重要的支柱的何氏,最想弄垮它的居然是太子自己。后世的某位偉人說的好,“木倉桿子里出政權(quán)”,劉辯要是能把軍權(quán)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上就好了。為什么東漢末年諸侯割據(jù),群雄逐鹿呢?還不是因為黃巾起義之后,他們手中都各自有著大量的人馬,加起來足以顛覆天下嘛!劉辯是需要自己人,但是他不需要想把他玩弄于股掌之間的“自己人”,他那位舅舅,從權(quán)傾天下以后,就不愿意當個安分的人了。何進單方面認為天子又要整他,再加上之前一系列的事情疊加,對天子的仇恨值簡直要突破天際。于是,他決定好好回報一下天子。作者有話要說: 何大舅開始使用一次性技能——作死。便當加熱ing第72章天子整個東漢王朝的沒落早有預兆,從都城之中宦官與外戚相繼干政可以看出來,也可以從地方分權(quán)里看出來。對整個東漢歷史都影響深遠的黃巾起義造就了后世一批的諸侯,最先綻放光芒的是早就顯出了野心的董卓。黃巾之亂、涼州之亂令董卓因功封侯,此后,無論是朝廷欲征辟董卓為九卿之一,還是令董卓轉(zhuǎn)并州牧,交出兵權(quán),他都不從。最后董卓還是受封了并州牧,但是他卻沒有像朝廷想的那樣,將兵權(quán)轉(zhuǎn)移給皇甫嵩,而是依然擁兵自重,朝中也無可奈何。何進身為大將軍,在西園八校尉設(shè)立之前,其實隱隱有所謂的“天下兵馬大元帥”這種感覺,擁兵的人,哪一個不是受他鉗制呢?而董卓,說實在的,在某些特定人群面前,他是個很會做戲、很會討好人的人。同董卓一樣,何進也是個不受士人歡迎的莽夫,董卓的父親好歹還曾任過縣尉,但是他受到的排斥卻一點都不少。董卓希望何進能作為他在朝中的靠山,二人相互呼應,因為有一個皇后meimei在朝中,距離同前代的諸多外戚一樣掌控至高權(quán)勢只有一步之遙的何進當然不會選擇外放,接受董卓的“投誠”對他并沒有什么損失。在這種想要給天子找不痛快的時候,有什么比董卓這個刺頭兒更好用了的呢?對于何進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劉辯也真的是忍不下去了。大將軍何進提議召董卓入京是在中平六年的元月,真的是連年都不讓天子好過。但是,沒過好這個年的,不是沒有認識到董卓能做到多么喪心病狂的底部的天子和朝堂諸公,而是皇太子劉辯。當然了,董卓十動然拒,拒絕了大將軍的這個提議。何進也沒想著董卓能真入京,那樣他反而才要擔心呢。照劉辯說,他們這個時期的人就是淳樸,連個陰謀詭計都不會搞,后世那些電視劇里演出來的后宮陰私簡直令人目瞪口呆,而他的外家呢,這么多年都沒找準針對對象。真有本事就讓他的好弟弟“被夭折”嘛,就算養(yǎng)在太后那里又這樣,真有心動手,劉協(xié)早不知道多少年前就駕鶴西去了,還能有命踩著劉辯的名聲上位?劉辯也沒心思現(xiàn)在對自己那個弟弟動手,他飄了這么多年,三觀早就嚼吧嚼吧吃掉了,他深深地認為不能為了對付一個劉協(xié)就拼命地往自己身上潑臟水。日后,他可以學習惠帝厚待趙王劉如意的方法,保證讓士人爭相傳頌他和劉協(xié)兄弟情深。然后,捧他,寵他,教壞他,總而言之就是捧殺他。有個彪悍的外家舅舅,又不那么親,劉辯早就想好要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