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15
瞧著光鮮。人人都贊天子待弟弟好,劉協(xié)不敢有一絲一毫逾矩,待兄長是恭敬有余、親近不足,旁人卻只說渤海王識禮,不恃寵而驕,天子給渤海王選的王太傅教育得好。兼之朝中人才濟濟,一派盛世氣象,天子獎勵耕育,也不禁商賈,又推廣使用了新的糧種,幾乎是以一己之力穩(wěn)定了動蕩的江山,無論是朝中士人還是民間賢人,都對天子推崇之極,自然不會說天子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天子如今已有了十位皇子,五皇子與三公主更是極其罕有的龍鳳胎。自光武帝之后,子嗣繁茂的天子寥寥無幾,到了后期,朝中的士人、后宮的外戚更是為了新天子的選定而爭論不休,像是現(xiàn)任天子一樣子嗣豐茂的,極是稀奇。天子子嗣穩(wěn)定,又不似先帝一樣,因為偏愛幼子又疏于政事而不愿意選定、教導繼承人。若不是天子天資橫溢,恐怕大漢的局面就不會似如今一樣好了。對于大漢的局面,劉辯覺得還是能掌握的,有后世的崇禎、光緒等人做對比,劉辯覺得自己還是的很幸運的。更不用說,這個時代有無數(shù)的英才。到達長安以后,劉辯首先要面對的,是性格嚴肅端方的陳群對郭嘉的控訴,以及陳群的上司曹cao為郭嘉的說情。劉辯:又來了……真是一點都不意外呢。郭嘉,字奉孝,如今是大漢公認的軍事智謀型人才,和他的好基友戲志才一樣,體弱多病但風度儼然、才智出眾。但是呢,戲志才和郭嘉與他們的好友荀彧不同,兩個人在禮法方面都有些不拘小節(jié)。按照歷史的正常軌跡,戲志才和郭嘉都會因為身體狀況以及后來三國亂戰(zhàn)時代隨軍征戰(zhàn)的壓力而英年早逝。但是,誰讓劉辯是從后世回來的,在后世飄蕩了幾千年呢?適用的養(yǎng)生知識,以及合適的大夫,還有良好的環(huán)境——畢竟這輩子戲志才、郭嘉等人不用長年在軍中風餐露宿——總算讓幾個原本在歷史上會英年早逝的天才活了下來。郭嘉不看重禮儀,雖然才學出眾,但是常為性格古板守禮的人不喜。這輩子還算好的,劉辯想了一下,上輩子的曹cao可是建議照聽、處罰不給,他不是好歹還讓郭嘉收斂了一點嘛!陳群:陛下,你那個哪里叫處罰了啊!月俸照發(fā)、美酒照賜,象征性地減一兩壇根本就沒什么用啊喂!郭嘉:魅力太大怪我咯?當然了,因為人家是有真材實料的,就算是再不滿的大臣,也不會在才干方面攻訐這些人。袁紹、曹cao、孫堅、劉表被敕封為前、后、左、右四將軍,這是大漢原本就有的官制,只是不常設,原先的董卓以及黃巾之戰(zhàn)里的名將皇甫嵩就任過這職位,像劉辯這樣一口氣全封完的也是少見。與之相對的,則是“大將軍”之位的空缺,看這樣子,是沒人能任大將軍了。四將軍手底下分別統(tǒng)御部分人馬,但也有只聽命于天子、平日里自由行事的,呂布就是很典型的一個。呂布是個很愛打仗的人,畢竟他的勇武、他的萬人敵,不通過戰(zhàn)事展現(xiàn)出來,誰會看重他這個背景不深的人?在呂布的帶頭作用下,大漢的軍方一直秉持著對異族斬盡殺絕、不殺不是大漢人的態(tài)度。雖然實際上的行動還是要彰顯大漢□□上國的氣度,有了俘虜就把他們拉到中原之地去修路、挖礦,甚至培養(yǎng)他們做幫手轉(zhuǎn)而攻打胡人,但是口號喊得實在是殺氣騰騰。劉辯對手下那幫將軍瘋狂作戰(zhàn)撈軍功,甚至無師自通準備磨刀霍霍向西域已經(jīng)徹底無語了。出身于東南之地的孫堅、孫策等人則是另辟蹊徑,一路往后世稱為南亞次大陸的地盤上開去。反正他們家一貫是擅長水戰(zhàn)的,再加上給了大漢除了北方邊邑以外新的擴充方向這個靈感,劉辯也沒有阻止他們。雖然在他的有生之年,大漢應該不會有拳打羅馬、腳踢波斯的那一天了,但是等到后面幾任子孫繼位的時候,指不定就實現(xiàn)了呢!夢想還是要有的嘛!更何況,在劉辯大力提倡生育的情況下,以及若是后世的土豆、番薯等被尋到了,大漢人口增長,糧食增產(chǎn)根本不是夢,到時候,現(xiàn)有的土地面積根本不可能滿足漢人數(shù)量增長速度的需要,那個時候,只要不想內(nèi)部起火,漢人遲早會去征伐天下的。最最重要的是,外面的土地那么多,劉辯又已經(jīng)決定,九州之地以外的土地,就采取分封制,無論是同姓異姓,凡有軍功者,便能得封。后面的皇位繼承,就用軍功或者治理方面的功績開決定誰是儲君。就算失敗了,也有一塊土地稱孤道寡。元朝一般不被華夏人承認是自己的朝代,但是劉辯還是很喜歡他們分管土地的方式的,中原之外的四大汗國之類的,挺不錯的。大漢的諸侯、宗室多,但是天下的地方也多,劉辯不用擔心沒地方分封。武將好解決,郭嘉、戲志才、賈詡這種喜歡出謀劃策,享受攻城滅國之功的快感的謀士型大臣也好解決,他們封侯都是和武將一樣,以其在軍事方面做出的貢獻來論的。但是像諸葛亮、荀彧這種長處是治理朝政的大臣,就不好論了。他們是劉辯的左膀右臂,是處理政事的小能手,但是有時候,他們也有掙軍功封侯拜相的心。有點崩潰的天子:孔明,你就不能好好學學荀文若,老老實實地當你的官制改革以后的戶部尚書嗎?為什么非要往前線跑!你以后肯定會把姜伯約之類的小鮮rou給教壞的!要是劉辯把自己的煩惱說給別人聽,一定會被唾棄的。這算是什么煩惱?。亢喼鄙碓诟V胁恢?!要是放在三國時代,無論哪國,都希望這樣的煩惱越多越好有木有!要說天子哪點還算有節(jié)cao的話,那就是名揚在外的諸多美人,譬如貂蟬、甄宓、大小喬等人,他都沒有笑納,而是盡量地撮合她們和官配在一起,賺足了名聲。來自平行時空的吶喊:要是我們手下有這么多人才,我們也愿意不納美人,和手下的人才們推心置腹??!等到天圣四十七年,劉辯駕崩的時候,他已經(jīng)是遠邁先君,堪比高帝、光武的中興之主了。說是中興之主,但是按照他比照的那兩個對象,群臣公認,劉辯也近似于白手起家了。為了表明對劉辯的推崇,在天圣年間的擴軍、征伐外族、于九州之外封邦建國的諸侯、大臣們,給他上了廟號,是為圣祖,加上他的謚號,劉辯駕崩以后的全稱,是為圣祖孝烈皇帝。本來嘛,正規(guī)的廟號就那么幾種,像圣祖這樣的廟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