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70
和明愿師弟昨日一樣,借店長的蒲團與店內(nèi)空間一用,我們支付場地費用。” “每天上午九點半至十點半,一個小時就行,希望可以盡量不打擾店長休息,也不耽誤店長午飯營業(yè)?!?/br> “若是店長要閉店休息,提前打電話告知我就行,這是我的聯(lián)系方式?!?/br> 這位知客明恒和尚,和昨日前來的明愿和尚,雖是同輩,但路數(shù)不同。 現(xiàn)在寺廟里,真心鉆研佛法修行的也有,但拿和尚當份職業(yè)做的,也不在少數(shù)。 知客明恒和尚就是后者。 他自己每日里待山上也好,下山也罷,主要是和俗世外人打交道,人脈頗廣。 對這樣的日子也很滿意。 專門跑過來打坐,他自己是沒這個心思的,主要是聽了主持的吩咐,來給那波潛心修行的弟子們謀福利。 談時間、談價格、談人數(shù)、談場地安排、談伙食費用…… 鐘悠悠衡量了一番店內(nèi)空間,再清點一下手頭的蒲團數(shù)量,最終打了個折扣,說自己手上一共是三十個蒲團,最多接待三十人。 那明恒和尚也很好說話,見店長有所為難,更希望賣食物而不是賣場地,他最后也不說是“場地費用”了,就當是“早飯包場”。 每天早上九點半,三十個和尚過來早飯包場。 咳,店長給一人準備一碗蔬菜湯就行,他們交伙食費。 正好南山寺里早課時間早,凌晨四點就大殿早課,上午補碗熱湯,也是極好的。 這一秒,鐘悠悠還只想著,哇,每日多穩(wěn)定入賬三十個人頭的早餐積分,美滋滋哦。 下一秒,已經(jīng)在“傳……”,啊呸,“營銷宣傳”路上越走越遠的鐘悠悠,眨眨眼,琢磨著…… 如果拍下來和尚們排隊進南山火鍋店,一地蒲團,于清幽竹林間打坐的場景。 是不是,能爆紅一把? 往“成為全市口碑最好的美食店”這個成就目標,大大地邁出一步? 第 62 章 這主意冒出來之后, 鐘悠悠倒是沒想著偷拍。 她斟酌了一番用詞,和這位知客明恒和尚如此如此,那般那般地描繪了自己的宣傳想法, 力求做到雙贏。 當然了, 如果人家清修確實不愿出名,鐘悠悠也不至于勉強。 但是鐘悠悠也提到了:“到時候三十位法師, 每天早上出入火鍋店,被路人看到,可能還是會拍了放到網(wǎng)上去的?!?/br> 畢竟路過的行人看到這么有意思的畫面, 不拍一下, 發(fā)個朋友圈,發(fā)個微博, 那是不可能的。 南山寺也好, 火鍋店也好, 他們最多只能管自己, 也沒法伸手去馬路上, 管路人們的手機。 不過聽了鐘悠悠的提議, 這位知客眼前一亮,倒是很感興趣。 知客心說,若是讓明愿師弟這些潛心修行的弟子們來談, 那是沒戲的。 但他懂啊,當和尚就不用花錢的嗎? 大殿的修繕也好,佛像的維護也罷,滿寺弟子的吃穿住行, 哪樣不要花錢? 就和各個相關(guān)部門打交道, 那也都少不了! 能出借場地,在旅游綜藝露一露臉, 又或者拍攝專門武僧題材的電影,那更是十分有利于宣傳。 從古代到如今啊,廟宇都是不可能完全脫離俗世而存在的。 這位知客,連對餐飲業(yè)都了解一二呢,因他們經(jīng)營羅漢齋的對外事宜,也由他負責接洽。 像他們南山寺,別看羅漢齋生意火爆,要吃都得預(yù)訂,但盈利能力是有上限的。 每天只能接待這么多桌,一天也就中飯晚飯兩頓營業(yè),所以也就最多賺那么多錢,這是有天花板存在的。 他們又不能像俗世的餐廳一樣,向外擴張,開連鎖搞加盟,還上市融資。 他們南山寺說是出名,但也只是在本地出名。 就是“南山寺”這個名字,全國也不知道有多少寺廟都這么叫,他們只是其中之一,甚至排不上“南山寺”中的前三。 一方面是因為規(guī)模不夠大,占地面積也不夠大,缺少當代名氣大的在世高僧。 另一方面嘛,其他南山寺,很多都坐落于一線大城市,又或者知名旅游城市,能沾上游客眾多的光。 可本市呢,是個各方面都尋常的普通城市,雖然政府也一直想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吸引游客,但奈何沒什么全國知名的景點。 是有山有水,有湖有廟,但全國一多半的城市也都有啊! 只靠本地市民,門票收入都是日漸下滑的趨勢,只有節(jié)假日好一些。 而且現(xiàn)任住持最希望的,那就是打開知名度,宣傳本寺,至少能從眾多的“南山寺”中脫穎而出,成為人們提到南山寺時,就第一個想到的廟宇! 這位慈眉善目的知客,笑瞇瞇地,答應(yīng)道:“勞煩施主出借場地,讓我寺弟子感悟前輩高僧的遺澤?!?/br> “施主提到的拍照宣傳事宜,待我回去與主持匯報,再與施主溝通?!?/br> 鐘悠悠送走了二位和尚,下午就接到了知客的電話通知,住持答應(yīng)了,但是細節(jié)上還需要溝通。 比如住持還是比較矜持的,不希望本寺主動跳出去宣傳,惹來非議。 反倒是對鐘悠悠所說的,路人拍照,路人主動傳上網(wǎng),引起圍觀,然后火鍋店出面表示,這些和尚來自于南山寺,從而達到宣傳目的,這種委婉的做法,他比較欣賞。 雖然對方說得含蓄,但是鐘悠悠秒懂,表示沒有問題,我來安排! 掛了電話,鐘悠悠翻自己的聯(lián)絡(luò)簿,她畢竟在這個城市里長到十八歲,還是有不少同學朋友的。 然后她上網(wǎng),先去注冊了一個南山火鍋店的官方微博。 晚上最后一波客人散盡,關(guān)上大門,易柏站在面對湖泊的窗前,凝起水膜,覆蓋了全部的落地窗。 清水淅淅瀝瀝,順著玻璃,蜿蜒而下,帶走了這些天的塵埃浮土。 幾次反復(fù)之后,站在窗前,望向星芒灑落、月輝朦朧的湖光山色,幾乎都感受不到玻璃的存在了。 仿佛自己就站在湖岸旁,呼吸微涼夜風送來的水汽。 店內(nèi)智能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