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1
個都是職能綜合部門的古代,對分工明確的專業(yè)型人才,真的沒有這么大的需求。當大家都是全才的時候,李勉就顯得平庸了些。想通李勉的問題,我又問他:“愛卿可否告知,為何不愿出任地方官員?”李勉很快調(diào)整過來,繼續(xù)應對我的提問,他倒是有問必答:“臣自小未曾離京,今后也沒有這個打算。大殷土地遼闊,但家鄉(xiāng)唯有一個,臣不覺得終老家鄉(xiāng)有什么問題。況且臣離京在外,怕是一日也活不下去。”我見過直言自己能力不行的,見過羅列各種原因說明自己立場的,就是沒見過說自己離了哪里就活不下去的。我大為驚訝這種說法,遂問:“怎么就活不下去了?和朕說說?!?/br>“臣有難言之隱,這件事出了家人,臣并未告訴任何人,”李勉此時表現(xiàn)的有點尷尬,“臣有很多食物不能入口,食后周身奇癢難忍,紅腫起疹,若無藥石,數(shù)日難消,上身衣料也是如此,若非特定衣料,則渾身癢痛,春季沾不得柳絮,夏日聞不得花香,一年四季唯有冬季能過的舒坦一些。這些年若無母親妻子照料,怕是早已不在人世?!?/br>這話我聽的一愣一愣的,李勉居然是極度過敏體質(zhì),一個極度過敏體質(zhì)的人居然在古代這樣的衛(wèi)生條件下長大成人,還考學做官了!我的天,這真是不容易。頓時我看李勉的目光充滿理解。就任職地方而言,這人怕是并非不愿,而是不能吧。但是話又說回來,李勉確實沒有表現(xiàn)出特別驚艷的才華。我思考良久,實在是因為符合我要求的人太少了,雖然李勉性格上有缺陷,最終我還是決定給李勉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我說:“李愛卿,朕有個職務想給你,你可否愿意?”李勉膽子又大了一點,他問:“陛下,需要外放嗎?”“自然不用,愛卿你還是在京工作,不過事務要更繁瑣些,忙碌些,一開始也不會有人能幫你,甚至之前從也有人做過類似工作,需要自己花心思去摸索。你可愿意?”李勉思考片刻,又問:“升官嗎?”“升,當然升,從三品呢?!蔽覓伋稣T餌。李勉一聽,一咬牙一跺腳:“臣幸不辱命!”我撫掌大笑:“好,即日起,李勉便領從三品秘書監(jiān)監(jiān)長一職,負責統(tǒng)管各省各部內(nèi)勤,可直接面圣上疏。李監(jiān)長,這是個新部門,日后就要辛苦你了?!?/br>“臣,不,不辛苦?!崩蠲愣叨哙锣碌幕貞?,大概是被我的王霸之氣震懾了吧,哈哈哈。作者有話要說:已經(jīng)修改并補全了章節(jié),有明顯改動,建議寶寶們還是再看一遍吧。第16章零壹陸“陛下,您為何要設置一個秘書監(jiān)?這個秘書監(jiān)是何作用?陛下,這和說好的不一樣,您不是只要一個近臣負責幫助您了解朝中事務嗎?”我與李勉會面時張玉立并不在場,但他自然能從一直隨侍皇帝的陳福口里打聽到什么,于是很快在我的必經(jīng)之路上堵我,問題張嘴就來,狂轟爛炸。“愛卿大可不必如此擔憂,朕設立秘書監(jiān)自有朕的道理,明日上朝朕便要下旨,這擬旨一事朕就交給你了。”我邊走便說,并不想多作停留。“陛下,您的決定太輕率了,朝中三省六部哪個不是歷經(jīng)重重考量,才定下如今這番局面,您一句話就要設立一個新機構,日后如何同其他機構相協(xié)調(diào)?出了岔子,耽誤了政務處理又當如何?陛下三思??!”張玉立言辭懇切的勸阻我,“況且,擬旨一向是三省通力,方得一旨,您這般繞過三省,私下決斷,不和律例,怎能服眾!“朕到認為并不會有礙政務處理,朝中已經(jīng)有了翰林院,又何必在乎多了一個秘書監(jiān)呢?翰林院能做的,秘書監(jiān)一樣可以,甚至能更專業(yè)。這事朕既然交給了你,就是希望通過你轉(zhuǎn)交給三省,朕是皇帝哪有知法犯法一說?”中書擬定,門下審議,尚書執(zhí)行,都是高中歷史課上的知識了。“陛下,這兩者怎能放一處比較?翰林院乃我朝儲備良才之處,臣不知您執(zhí)意要設立的秘書監(jiān)有何作用,但這怎能與翰林院的重要性相比?更何況臣也無權干預三省的決策,即便臣是丞相!”張玉立越說越激動,看我的眼神就像是看那一個老闖禍的紈绔子弟,堪稱痛心疾首,大概我若不是皇帝,他能氣的沖上來打我吧。但是我是皇帝,我不怕。“愛卿,你繼續(xù)跟著朕,可是想擅闖后宮?”我突然停下腳步看張玉立。張玉立猛的一頓,抬頭一看,才發(fā)現(xiàn)他自己已經(jīng)跟著我走過了紫宸殿的范圍,再往后走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后朝范圍了。他面色僵硬的看向我,最后還是默默往后退了一步:“臣無意冒犯,但請陛下三思,這秘書監(jiān)到底建不建得?!?/br>“愛卿先回吧,陳福把東西給丞相。”一路小跑跟著我的陳福忙將攏在袖里的小冊子遞給張玉立?!斑€請丞相多看幾遍,在轉(zhuǎn)交中書省時讓中書令也多看幾遍,明日的圣旨該怎么擬,都在這上頭了?!蔽倚Σ[瞇的說。張玉立一臉憋氣,但還是第一時間翻開遞給他的小冊子,待第一行字入眼,他驀地抬頭看我,眼帶震驚,然后又滿懷疑惑的繼續(xù)看小冊子上的內(nèi)容。這本小冊子雖然不過一個奏折大小,但我寫的挺厚的,等張玉立看完還不知道要到什么時候,我伸手將張玉立手上的冊子合上。“丞相還是回去慢慢看吧,你可還在后宮里呢。這事朕交給你,朕放心?!碧熘肋@幾日埋頭在卷宗里,在公文里的我日子是怎么過的。我損耗幾億腦細胞寫的提案要是不給過我真的能生吃了丞相!好吧,能不能通過這也不是丞相的鍋,大殷的政治制度擺在那里。一道政令的下達必須德經(jīng)過中書、門下、尚書三個環(huán)節(jié),中書提出一個草案,交由門下審議,門下一看,不錯,沒有原則上的錯誤,然后遞到皇帝這里一意思意思蓋個章,蓋完了就送到尚書省,由尚書省將任務分派到各部執(zhí)行。一整個過程下來,連皇帝自己都沒有權力決定政令的執(zhí)行與否,至多提點意見,這個提意見的過程,就是我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通常這部分奏折不需要我如何細看,畢竟已經(jīng)是板上釘釘?shù)氖虑?,我蓋個章就好。這部分奏折也是最沒有水分的干貨。至于官員的例行上疏,那水量有如黃河之滔滔,長江之泛濫。不過打我在殿上發(fā)了通脾氣后,奏折注水之事就收斂很多了。已經(jīng)是題外話了,在回到政令的擬定一事上。雖然起草政令的都是中書省,但皇帝起碼的特權也是有的。我從史館處借閱了大殷歷代記錄,發(fā)現(xiàn)我前前前任皇帝想改立自己的寵妃為后,但又不能私自決定,于是干脆自己寫了份申請送到中書省,結果自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