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76
差也總是幫別人家?guī)|西,那這自家的空缺,自然是優(yōu)先補給的。 家里還有一個小姑古丹華這個在百貨公司上班的親戚,有個什么殘次品處理啊,或是羊毛毛線等稀缺商品供應(yīng)了,也會提前給各家消息。 家里缺了或是感興趣的話,寧榮薇也會時常去湊湊熱鬧買回來,或是直接托了小姑子給帶。 總之,這些東西分攤一下,對每個人來說,也就不是多重的負擔了。 至于家里的日常吃食,蔬菜瓜果方面,基本上家里是能自給自足的了。 因為家里的前后院兒都比較大,后來又被古明妍央著古老爺子都給開了地種上了菜。所以家里日常需要的蔥姜蒜啊蔬菜這些,都是不缺的。少了哪樣順手摘了就直接下鍋了,特別的綠色健康。 至于冬天的時候,古建國會給家里的地窖里提前存好蔬菜,他甚至還弄了些塑料薄膜回來,鋪蓋到院兒里的土地上,小范圍的種一些比較耐寒的菜,使得冬天里的餐桌上不至于完全見不到綠色。 這菜地平時主要是白敬齡在打理,古明妍請假在家的時候也會跟著幫忙。古明新他們放學(xué)后也能幫著給除除雜草捉捉蟲澆澆水什么的。 因著地方不算特別大,打理起來也不是特別的費事兒。這點兒活大家互相搭把手的也就順手給干了。 因為伺候得好,這不大面積土地的產(chǎn)出絕對算是不錯的了。起碼家里日常吃的蔬菜,這點兒產(chǎn)出足以供應(yīng)全家人了。 除了種的菜蔬,古建國還聽從古明妍的要求,給家里的后院搭上了葡萄架,種上了葡萄藤。 因著葡萄三年才能結(jié)果,算算日子,今年古明妍剛好能趕上吃自家種出來的第一波葡萄,想想那個味道,也很是期待了。 除了葡萄,因著家里靠著后山地方大,古建國也從臨近的幾個生產(chǎn)隊里跟人換了些果樹苗種在四周。 一個是想著家里的孩子愛吃,自己種出來的不說能不能成功結(jié)果吧,總是他這個當?shù)男囊獠皇?。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家里靠著后山,種點兒樹也能阻擋一些視線,防著有人在高處打量自家,這是為著安全方面考慮了。 根據(jù)家人,當然主要還是古明妍的喜好要求,什么蘋果樹、柿子樹、香椿樹、桃樹、山楂樹、核桃樹等等這些,古建國都給分著種了一些。 因著家里不靠這個吃飯,心態(tài)比較隨緣,加上果樹種植本就是一門學(xué)問,不懂的人是很難種的豐收結(jié)果的。 所以,這些年陸陸續(xù)續(xù)的種下來,倒也真沒幾個能結(jié)出碩果的。 即便有,那也是酸澀又特別小的,不大能吃。 不過好在,結(jié)不結(jié)果的大家都不強求,幾顆樹倒是長得很好,枝葉繁茂,夏天的時候還能給后院帶來些許陰涼,很是不錯。 說起來叫古明妍這么一安排規(guī)劃,古建國這么一實行,家里弄的確實是有幾分怡然自得的田園生活的感覺了。 除了這些蔬菜啊果樹的,最近古明妍還在家里研究呢,看能不能自己在家里養(yǎng)幾只母雞試試。 要養(yǎng)雞,古明妍覺得自己家里的這基礎(chǔ)條件還算是挺充足的。 一個是自家有那個空地兒不用白不用,把籠子放到后院兒,也不會有異味傳到屋子里。 二一個也是家里早有了菜地,養(yǎng)雞的話菜地里的爛菜葉子和蟲子這些,都能當作它們的食物,不需要自家多負擔糧食去喂雞。 有了食物來源也有地方,捉幾只雞來養(yǎng)著,每天給下新鮮的雞蛋,時不時的吃回雞rou,似乎也是很不錯的選擇呢。 之前也是家里一直忙,再加上局勢比較緊張,家里大人又要帶孩子人手也不足。所以即使古明妍的外婆白敬齡在搬進來之初,就早有要養(yǎng)雞的想法,但因著這些外力因素,一直也沒能實現(xiàn)。 之前一直也沒人提起這回事兒?,F(xiàn)在家里的事情差不多都理順了,孩子們也都大了一些了,古明妍覺得自己養(yǎng)雞吃蛋的美好愿景,該是時候得以實現(xiàn)了。 作者有話要說: 想想這么多人共同生活,家里面積還不小,又沒有各種主婦神器來幫忙,家務(wù)活這樣多,不分攤是不行滴。所以不要說作者奴役小盆友哦,在那個時代,能吃飽穿暖,干這點兒活兒又算得上什么呢對不對。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作者。在這里求一波作收、收藏、評論還有營養(yǎng)液,謝謝大家啦! 學(xué)琵琶(三合一) 古明妍想要在家里養(yǎng)雞吃rou和新鮮的雞蛋的愿望, 實現(xiàn)起來倒也不是個多難的事兒。 不說她家里的院子有空地兒,就是連著院子還有那么大一片后山呢, 也是足夠這些雞活動找食兒的了。這樣養(yǎng)出來的雞,那絕對的純天然走地雞啊, 后世要吃到這么正宗天然無公害的, 那可得花老大的價錢呢。 除了自家的條件允許之外, 古明妍還考慮到了外面的大環(huán)境的問題。 她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 主要也是她上輩子就聽她老爸和姑姑在聊天的時候提到,他們小的時候家里也是養(yǎng)雞的。 古明妍上輩子的爸爸小時候也是住在西安城里的, 按照平行時空, 這輩子的安城差不多就是古明妍上輩子的老家——西安了。 那個時候老爸家里還是住在筒子樓里的,家里的爺爺奶奶都能占了樓下的一片兒地方, 搭了雞籠子養(yǎng)雞, 指望著下蛋吃的。 聽姑姑說, 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會這樣干,也沒見誰家就被舉/報了的。 其實想想也是, 大家條件都不是很好, 有機會了都會想著改善改善, 做的人多了,誰沒事兒會去把這人人都干的、對各家都有利的事兒給刻意破壞了的啊。 所以那時候像是古明妍姑姑他們這樣的小孩子,一放學(xué)就會滿家屬院兒的找各家的雞,只有把它們數(shù)夠數(shù)了圈進籠子里了,這才算是完成任務(wù)了。 也不知那雞是怎么被訓(xùn)練的,散放出去一整天叫它們自己找食兒吃, 到了晚上,姑姑他們這些個小孩子一叫喚,都像是能聽懂似的咕咕叫著找回各家的雞籠里去了,還能保證一個都不少,也是很神奇了。 古明妍覺得上輩子的時候在差不多的時代里筒子樓都能想辦法養(yǎng)雞,自家這時候又有院子還連著后山,那養(yǎng)幾只雞就更是沒問題了。 別說古明妍知道家屬院里也已經(jīng)有人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