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85
被改變,所以,要懂得“控制”。 正所謂民之難治,以其智多,神佑村的愚民政策可以說很高明??鼙炯易鍥]有徹底讓他們治下的村民無法接觸知識,他們讓民眾學習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農耕、冶煉金屬、建筑學等等……同時又灌輸洗腦式的宗教宣傳,讓他們相信神明的存在,不敢行任何僭越之舉。 于是,就有了這樣一個獨特的、畸形的文明。 約克·寇本,是神佑村目前的“神之子”,也可以說他是村長、市長、酋長、總統(tǒng)、國王…… 他的祖先貪婪險惡、高瞻遠矚。奪權以后,占據了星際飛船,之后策劃了這一套統(tǒng)治的方法,為他創(chuàng)造了今時今日的大好局面。 封不覺從與漢克的短暫交流中,便已大致明白了神佑村的社會體系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他才敢一口咬定,這劇本就是個科幻設定而已,什么“神之子”?一千年前玩兒的老把戲了。二十世紀時的獨裁者們就已經懶得把自己和天神扯在一起了,最多就是沒打過仗的自封個將軍,沒讀過書的自封個博士什么的。自認是天上某某的干兒子、親兒子、二兒子之類的事情,稍微有點文化和智商的人就干不出來。 漢克帶著兩名不速之客漸漸向村子深處行來的時候,正是寇本喝下午茶的時間。 寇本的日子過得很規(guī)律,一天三頓飽,兩個倒兒,下午還要喝口茶、吃些點心墊墊饑,晚上九點就睡,基本每晚都要換個姑娘陪他。 可能有人會奇怪,這村子一共就幾千人,他能辦到這點?難道全村的女人都和他睡過? 事實上,可以這樣說,稍微有點姿色的,他都睡過,為什么呢?這話得說回十三世紀,那時歐洲貴族們行使過一種叫“處女權”的東西,也叫“初夜權”,即佃農的女兒出嫁前一天要先送給當?shù)氐馁F族“品嘗”。在神佑村,這種陋習死灰復燃了,只是說起來并沒那么露骨,號稱是先送到神廟里去接受一下神之子的“洗禮”,日子有長有短,有些他覺得不滿意就會送出去,有些他會多留幾天。 寇本家族多年延續(xù)這種行為,從而引發(fā)了另一個問題,就是他們的子孫滿全村。一般來說當家會挑選最得寵的女人作為妻子,因而名義上的神之子只有一個,他的兄弟姐妹則是家族成員,第二代則降格為祭祀。 可是實際上,這村子里到底有多少人和寇本沾親帶故,那就說不清楚了。 幾百年間,近親的血統(tǒng)相遇不可避免,雖說也有特例,但從統(tǒng)計學上講,后代的基因變得越來越糟是普遍現(xiàn)象。運動能力、身體素質、智力的低下,先天疾病的高發(fā)……都是些難以逆轉的狀況,偏偏這村子里醫(yī)學又差,只有神廟里有幾個大夫。最終結果就是,村民們體型矮小,且很傻很天真;人口基數(shù)也幾乎不增長,因為疾病的死亡率太高了; 神佑村的衰退和滅亡,遲早會到來,只是個時間問題。 不過,這事兒可能還有轉機,因為今天有個叫封不覺的家伙進村了…… 第141章 地球廢土篇(十四) 三人向著村子內快步前進,一路上,封不覺都在向漢克打聽著神佑村的情況,狂蹤劍影則在旁默不作聲地聽著。 漢克不是導游,他不可能很有條理地介紹村子的風土人情,不過封不覺問問題時很有技巧,他巧妙地引導著漢克把一些有用的信息較為詳實地講出來。 神佑村的居住區(qū)大致被分為四個區(qū)域,靠近出口最外圍是第一區(qū)域,屬于貧民區(qū)。漢克的家就在這里,他唯一的家人是年過五旬的母親,她在洗衣房干活,每天工作十個小時,每周只休息一天,報酬少得可憐。 漢克在拾荒者小隊的工作掙得稍多一點,但是他每次出門,都有可能永遠回不來,他的父親和幾名哥哥都是拾荒者,而他們的結局也皆是死于非命。 拾荒者小隊的工作是在舊地球那險惡的環(huán)境中搜索有用的物資。探索古代遺跡并不是常有的任務,他們平日里做的最多的事情,是去采集并運回神佑村外生長的自然資源,主要是礦石、植物,以及污染程度在可處理范圍內的水源。 有【反重力彈射器】這樣的發(fā)明在,這項工作并不需要很多人力,拾荒者們把東西打包,“舉”起來,走回沙魚艙的貨倉內放下就是。 看似這不算多艱辛的工作,其實危險系數(shù)非常高。如今的舊地球,即使是黑風暴不斷的沙漠中也有少數(shù)兇惡的動物存在,而那些叢林、沼澤、沿海的地區(qū),已是變異生物橫行,對人類來說,環(huán)境和生物皆是致命的威脅。 住在外圍地區(qū)的,多半都是像漢克這樣家庭,這里的村民接受教育的時間只有三年,前兩年學基礎數(shù)學以及認字,第三年就學習一些與工作相關的知識。從十歲開始,他們就要學著靠自己的勞動去生存,一生都在做著單一而繁重的體力勞動,或是一些具有危險性的工作。不過只要他們守規(guī)矩、本分地完成工作,吃上飽飯是沒什么問題的。 穿過第一個區(qū)域,第二區(qū)域就是面積最大,人口中等的農耕區(qū)。 這里的道路和房屋樣式較之外圍有所改變,田地里的主要農作物外形看著像玉米,但葉子不是綠色,而是呈波紋形的金黃色;還有一些長在泥土中的塊莖,露在外面的葉子是咖啡色的,很遠就能聞到一股香氣。封不覺問了漢克這些是什么,對方的回答是“嗽米和甜果”,這兩樣是村民餐桌上的主食。這兩種農作物應該是神佑村以前的村民創(chuàng)造并命名的,反正以前的地球上是沒有類似的玩意兒。 住在農耕區(qū)的人們生活得稍微比第一區(qū)域好一些,居住環(huán)境更加舒適,服裝的顏色也不太一樣。每個家庭都有一塊負責耕種的田地,其作物產量受到嚴格的監(jiān)控,全部都得交給村子,自己家一粒米都不能留。家庭收入是根據上繳的糧食量而定。 相對而言,他們的生活沒有太大的風險,勞動和休息的比例也不算慘無人道,而且農耕區(qū)的居民有接受進一步教育的機會,在家中有兩名以上子嗣的情況下,可以在其中挑選一個學習方面比較有天分的孩子去繼續(xù)讀書,接受“高等教育”,假如他們學成,就有機會進入第三區(qū)域。 第三區(qū)域屬于技術型人員,這些人的數(shù)量就很少了,該區(qū)域的人口基本維持在三百左右。他們中比較頂尖的一些人,就是神佑村那些“公開”科技的推進者,比較差的也可以擔任工程師或者管理人員,上了年紀或失去勞動能力的就負責去教學生。 這個區(qū)域的居民以腦力勞動者為主,收入可觀,生活安定,一個人住的空間就抵得上外圍區(qū)域一家人的面積,他們服裝的顏色是白色的,社會地位也較高。 至于第四個區(qū)域,就是“祭祀”們,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