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35
的險境,也被嚇破了膽子。許多人表情扭曲,嘶聲大喊“妖怪”。不能怪他們沒見識,換到后世,有哪個地球人見到了高尖端的外星文明,宇宙戰(zhàn)艦,估計也是同樣的反應。炮-轟-持續(xù)的時間并不長,一船的倭寇卻像是在地獄里苦熬了一個世紀。有人眼淚鼻涕橫流,拼命叫嚷著投降。無奈沒有高音喇叭,又有炮轟和水聲遮掩,明軍壓根聽不到。有人承受不住壓力,徹底崩潰,不愿再受折磨,直接跳海了事。戰(zhàn)船上的明軍也覺得火炮準頭太差,不愿再浪費炮彈,干脆停止了炮擊,加快速度,直接朝著倭船撞了過去。咔嚓一聲,兩船相撞,小船斷為兩截,整船的倭寇全部葬身大海,無一幸存。看著沉船時的漩渦,船上的官軍表示,加固在船頭的一層鐵皮,果真很好用。出了這個主意的興寧伯,果真是智謀之士。解決了一船找死的倭寇,鄭和的船隊沒有停留,繼續(xù)朝日本前進。大海恢復了平靜,除了幾塊漂浮在海上的木板,炮聲和沉船,好似從未存在過一般。遠處,一艘三桅的大食商船目睹了剛剛在海上發(fā)生的一切。船上的成員都被明朝戰(zhàn)船的威力震懾,見多識廣的船長也沒了聲音。一名做阿拉伯打扮,卻是滿頭紅發(fā)的男人站在船舷處,眺望鄭和船隊離開的方向,眼中是控制不住的興奮。陌生的旗幟,陌生的船隊,這股可怕的海上力量,就來自于傳說中的黃金國度?良久的沉默之后,大食商船轉(zhuǎn)動風帆,向南駛?cè)ァ?/br>商船的目的地是安南,紅發(fā)的男人向船長提出,希望能在明朝登陸。“你確定?”“是的。”“好把。但我承諾的是帶你到東方來,一旦到了陸地,你付的價錢,不足以讓我派船員保護你的安全?!?/br>“我明白?!?/br>紅發(fā)男人感謝了船長,堅持要在提前下船。船長盡到了提醒的義務,這人是生是死,就和他無關(guān)了。鄭和的船隊沒有發(fā)現(xiàn)這艘商船,在開往日本的途中,又遇到了幾艘倭船,能抓就抓,抓不住就送進海里喂魚。隨著距離日本越來越近,這支龐大船隊的消息,終于傳到了源氏耳中。此時,日本剛結(jié)束南北朝,實現(xiàn)統(tǒng)一不久,掌握政權(quán)的是室町幕府,統(tǒng)治者是足以義滿,即史書上記載的征夷大將軍源道義。建文年間,源道義曾下令嚴禁邊民寇掠明朝,雖說效果不大,卻得建文帝派遣使臣宣諭招撫,獲賞金印。建文帝下臺之后,永樂帝登位,倭寇依舊屢有擾邊,有愈演愈烈之勢。朱棣是誰?z想要皇位直接搶,把北元打得滿大漠跑的猛人。z惹到了他,甭管是誰,都必須付出代價。w于是,鄭和和王景弘帶著威脅意味十足的詔書出發(fā),一路殺到了日本。源道義有些慌神,據(jù)得到的可靠情報,明朝船隊近兩百之數(shù),有巨艦,船身之巨,仿佛山岳,發(fā)炮之聲,似海嘯地動,威勢非尋常戰(zhàn)船可敵。船上成員,多為著袢襖皮甲的軍士,動輒以“神-器”揚聲海上,赫赫然,有萬軍不擋之勢。明朝的使者,源道義見過,明朝的戰(zhàn)船也曾??咳毡?。但是,那都是懷帶著“友好”的目的前來訪問。而鄭和帶領(lǐng)的這支船隊,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和友好不沾邊。說他們是來攻打日本,發(fā)動戰(zhàn)爭,還更可信些。萬分心焦也想不出辦法,源道義干脆召集手下,共商對策。人來了,卻各個愁眉苦臉,門一關(guān),集體沉默。很顯然,對于明朝船隊的來意,大家都不看好。萬一真要打起來,該如何應對?或者說,該往哪個方向跑?有人提出,先派使者前去試探。立刻被反駁,試探不出,更加惹惱對方該怎么辦?萬一被當賊寇解決掉,還能以正義的名義報仇嗎?!源道義頭疼,手下也是一樣。想不出好的解決辦法,只能先派人到港口等著,萬一明朝真是派軍前來攻打,也好提前有個準備。打不打得贏?總之,先看情況再說。日本人惶惶不能安,正為打仗和跑路做兩手準備。鄭和的船隊已漸漸靠近下關(guān),巨大的黑影出現(xiàn)在海面上,像是一頭頭巨獸,張開了大口。這次下東洋之行,終于抵達第一站,飽受暈船折磨的鄭和同王景弘,終于能緩口氣了。于此同時,孟清和在大寧的辦學計劃,終于初見成效。大寧城西,新建的儒學正式開始授課。兩層的建筑,門前立著興寧伯親定,經(jīng)天子審批的學規(guī)。最先一條,入學的學子,不分貧富,民族,無論邊民還是歸附部族,全部一視同仁。入學之后,統(tǒng)一發(fā)藍色布衫,帶四方平定巾。入冬發(fā)棉襖,棉帽。韃靼女真入學者,先隨訓導容易學漢文,評定通過之后,再進行下一步學習。儒學中設(shè)有武訓,不說全都習成文武全才,卻不能是手無縛雞之力。學中每月兩次考核,文武皆優(yōu)者,獎寶鈔兩錠,單項優(yōu)異者,獎寶鈔一錠。這一點,倒和了韃靼和女真學子的胃口。比之乎者也,基本都要倒數(shù),論拳腳功夫,馬上作戰(zhàn),十次里,有五六次能拔--出得頭籌。曾有御史彈劾大寧儒學違圣人之道。永樂帝下旨詢問,孟清和立刻送上早已寫好的奏疏。內(nèi)中所奏,再次瘙到了朱棣的癢處,再有御史上言,一律駁回。理由很簡單,圣人言,有教無類,循循善誘。君子六藝,古已有之。大寧儒學所為,不過因材施教,何為有違圣人之道路?且邊塞苦寒,時有寇邊之禍,學中世子習武,臨到危急時,亦能保家衛(wèi)國。“興寧伯即是以士從軍,靖難立有大功!眾卿不必多言,且觀今后便是?!?/br>天子金口玉言,一錘定音。即使仍有御史給事中上言,也影響不到孟清和分毫。群臣只看到了大寧儒學文武兼修,卻完全忽視了儒學中開辦的“漢文學習班”,以及各項學規(guī)。起初,朱棣也沒將此事放在眼里,但在孟清和上疏之后,永樂帝頓悟了。負手在殿中踱步,立定,重又拿起孟清和額奏疏,幾乎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