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蜜桃,久久丁香花就去伊人中文字幕,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黑人异族巨大巨大巨粗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打臉我是專業(yè)的[快穿]在線閱讀 - 第153頁

第153頁

    藥鋪本就賺的藥材錢,便宜的藥材賣不了幾個錢,就指著昂貴藥材售出的高價支撐鋪子的運營。所以他們主要的目標客人是那些有錢人,舍得花錢買人參、買補品的。

    而寧夏那幾家藥鋪不拒絕有錢人家來問診拿藥,可診金與藥材錢卻是收的高價,與其他藥鋪差不多。何況到這里來看病的普通百姓多,等待的時間就更長,還有人咳嗽什么的,有錢人就更不愿踏足這里了。

    自家生意又沒受到多大影響,其他藥鋪的掌柜就看個熱鬧,同時也為那些看不起病的百姓高興。醫(yī)者仁心,見病人家人苦苦哀求救命,他們心里也不好受。

    自己也有一大家子要養(yǎng),要喝水吃飯的,不收錢或者收很低的錢給人治病拿藥,他們自個兒的生計又要如何維持?先例開不得,索性硬著心腸不為任何人破例。給錢就治病,沒錢就免談。

    現(xiàn)在有藥鋪愿意低價給人看病拿藥,盡管是同行的競爭對手,其他店鋪的掌柜還是心生敬佩的。吐槽歸吐槽,更多的是樂見其成。同時也在心里猜測店鋪幕后老板是誰,財力到底有多雄厚,能支撐這幾家鋪子開多久。

    不過是幾家藥鋪而已,就算天天虧本,對于寧夏來說虧損的錢也只是九牛一毛,根本不值一提。況且虧損的情況也沒有外人以為的那么多。

    重病不愈需要用到名貴藥材的病人只在極少數(shù),大多都是發(fā)熱咳嗽或者過敏什么的,吃兩副便宜的藥就好了。百姓也不會在這上面占便宜,該給的錢一分不少,所以藥鋪還是有點賺頭的,就是賺的少。

    用到人參黨參都是救命的,這種情況自然要另外對待。說虧本也不盡然,藥鋪得到的是百姓的信任,是比錢更重要的東西,也是寧夏想要的。

    寧夏還弄了一個院子專門讓人培植草藥,不久后店里的藥材大多都能自給自足,不再需要花錢去收購,預算成本會大大縮減。

    第93章 3.15被炮灰的公主 學堂

    藥鋪開了起來,寧夏又在皇城開設了一所學堂。不只是在皇城,也派了人分別去其他州縣開辦學堂。這種學堂規(guī)模不大,主要是啟蒙式的,教人識字識禮。

    凡是十二歲以下,五歲以上的孩子都可以送到學堂念書識字。學費全免,吃住都可以在學堂。無論男娃女娃學堂都接收,男女學生分開教學、分開吃住。

    原本寧夏是想搞男女混合學堂,考慮到實際情況,她就放棄了這種想法。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這個朝代還是挺注重男女大妨的,觀念不可能一下就徹底改變。所以寧夏采取了迂回的做法,讓男女學生分開接受啟蒙教育。

    女孩子由女夫子教導,學習的內(nèi)容與男孩子是一樣的。最初是識字,而后會教《三字經(jīng)》《百家姓》這種朗朗上口的啟蒙讀物。待認字認得熟了,學生的年齡再大一點,夫子會慢慢教四書五經(jīng)以及其他科考會用得上的知識。

    同時會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一門選修課,有天文、地理、農(nóng)學、機械、烹飪等。這些是寧夏要求的,為的是希望學生不要死讀書,也要懂得一些生活中用得到的實用知識。

    比如觀天象知晴雨,熟讀地理知國家版圖。懂一點農(nóng)學、機械等方面的知識,平常生活中用得到不說,日后若是能夠考得功名做官,也能夠更好地貼近百姓的生活。說做官都扯遠了,現(xiàn)在就是當作學生課余的興趣愛好在培養(yǎng)。

    學堂一修建好,那些致力于讓家中孩子走上科考之路的人家尚在觀望中。拿得出束脩的直接將孩子送到那些有名的老師處接受教導,盼著他有朝一日金榜題名光耀門楣。那些湊不齊束脩的,又或是沒打算讓自家孩子參加科考的家里,想著能多認幾個字總是好的,才把家中適齡孩子送到新修建的學堂。

    有些家中長輩純粹就是看中了學堂不收錢,還免費提供吃住。正好家中經(jīng)濟不寬裕,就把孩子拎去學堂吃白食,想著能省點錢是一點??傊潜е裁茨康牡亩加?,就這樣,學堂迎來了第一批面黃肌瘦的學生。

    大多數(shù)學生家中清貧,饑一頓飽一頓的。都是些名副其實的寒門學子,還有些窮得家里揭不開鍋的。家里情況稍微好點的,家人都不會選擇把孩子送到這個沒有名師又沒有任何名氣的學堂。

    學生中男娃居多,女孩子比較少,一共就十來個。因為很多做父母的覺得女娃讀書識字沒用,又不能像男娃一樣參加科舉做官,那讀再多書識再多字又有什么用?還不如在家?guī)椭苫睿瑴p輕家里的負擔。

    女孩子倒不是沒有書念得好的,不過都是些千金小姐,平日學學女紅、吟詩作畫,被人稱一聲“才女”。其實所謂才女也只是虛名而已,實現(xiàn)的不是自我價值,只是因門戶的關系不得不學習那些東西。未來嫁到夫家,被帶出去不至于被人說是粗鄙婦人,給丈夫家門丟臉。

    窮苦人家出生的女娃能夠接觸到的大多是同個階層的人,將來會嫁的丈夫差不多也在這些人之中。他們自己都不是多有知識的人,自然不會要求妻子懂得吟詩作畫。只需要能夠cao持家務、孝順公婆,好生養(yǎng)就行。

    這種觀念殘存了很久,因而女娃能夠讀書識字的機會非常少。尤其是長在普通人家的女孩子,會認字的都沒幾個。這回學堂招收女學生,盡管不收學費,愿意送家中女娃來念書的父母還是少之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