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書迷正在閱讀:風淺薇云涼澤、美女總裁的全能兵王、詭異航班、盛婚甜寵:先生,早上好、重生后我成了團寵、兩眼一睜就是修羅場[快穿]、穿成反派師兄和主角HE了、[封神同人] 穿成紂王他媽之后直播封神了、[清穿] 清穿之雍正后宮養(yǎng)老記、[清穿同人] 清穿老六的咸魚時光
當然是不能跟從前比的,一門宗婦落到出族和離的地步,沒有想不開上吊就不錯了,只能說勉強撐著,閉門度日而已。 之后孫氏便常??匆?,王聽瀾帶著一隊女兵出入城內(nèi)各處,婦女口舌之爭,婆媳打鬧矛盾,甚至夫妻打仗,妻子來舉告求公道,都有她從中調(diào)和處理,然后便知道了,她在城主處還有一個正經(jīng)職稱,叫婦聯(lián)主事。 再之后,她又遇見了管理大廚房和倉庫的凌家母女,以及吃胖了一圈的華吉玨。 華吉玨沒料能在這里遇見孫氏,瞪著兩個眼睛上下打量了她一圈,然后就看到了她的小玩伴韓令蓉,兩個小姑娘高興的抱在一起,此后有好吃的好喝的,她都會去找韓令蓉,連帶著凌馥也跟孫氏混的熟悉了起來。 石晃知道韓崝來了后,便三天兩頭去看他,得知他要往戰(zhàn)役營里去,便主動承諾了照看他妻兒的事,但其實在邊城,還比在涼州更自由些,至少他看華吉玨就越來越適應邊城的生活,再也沒像初來時的那樣嫌棄邊城荒涼簡陋了。 邊城的夜市開了,自從凌湙搗鼓出了萬能調(diào)味料和豆制品的多樣吃法,白天的小攤販已經(jīng)載不動超量的顧客,為滿足白天工作無法上街消閑的百姓,凌湙果斷開了夜市,在東西街巷之間開辟了一個跳瘙市場,讓百姓有一個交易手工制品,和自制美食的地方。 就這么的,事情一件趕著一件的來,凌湙整天忙啊忙的沒個歇的時候,一天騎著閃獅從東到西再往北的跑,且開夜市的消息傳到隴西后,那邊也有小攤販推車過來做生意,這就又產(chǎn)生了入城稅。 入城稅這個東西哪個城都有,進來出去的百姓按著所擔東西的多少,交一文到十文錢不等,商賈稅收除外,那是另外的統(tǒng)計方式,殷子霽原也想按隴西府城門衛(wèi)的方式收,但想到凌湙一慣的做事方式,便自己重新立了個規(guī)定,普通牛馬入城多少錢,腳夫擔擔子收多少,都細細定了數(shù)目,然后拿去給凌湙過目。 原先邊城幾無外人來,入城稅這東西形同虛設(shè),現(xiàn)在有人來了,收是不收就成了問題,凌湙也沒關(guān)注過城市規(guī)劃,他只知道一個城到一個城之間有收費站,可這里卻是沒法設(shè)那東西的,那普通小買賣人掙的三瓜兩棗,他收著就總覺得似周扒皮,殷子霽遞來的收費標準,他看了看,還是將入城稅這項給劃掉了。 不收入城稅,只收攤位費和垃圾管理費,并且想入城擺攤,得去辦個經(jīng)營證,押個一吊錢的押金,半年一審核,可隨時注銷,注銷后押金退回,如轉(zhuǎn)讓經(jīng)營證未經(jīng)堂內(nèi)窗口重簽,則收回經(jīng)營證,連同押金一并扣除。 凌湙怕殷子霽心生芥蒂,每次關(guān)于城內(nèi)經(jīng)營發(fā)展上的規(guī)劃,自己好像都會駁一駁他,雖他未提一語不滿,但時間長了怕是會令他失去作主的判斷力,因此,在劃了入城稅這項后,肯定了他對城內(nèi)商鋪的管理意見,并且解釋了自己劃掉入城脫的原因,“邊城本就是個名聲不好的偏僻處,能來或敢來的都是抱著利益二字,且如今咱們急需引人來住,那些腳夫人力本來就掙的不多,收他們那點錢于咱們來講如水滴入河,我想過了,城門處只設(shè)崗哨維持治安,收稅的事交由垂拱堂派專人專辦,不與城門衛(wèi)分兩處財務,以后城內(nèi)所有稅收,只由垂拱堂統(tǒng)理,一個財政統(tǒng)管,也方便查賬,更不會出現(xiàn)互相推諉之事,殷先生啊,財政事務尤其重要,我將邊城錢袋子全部交到您手上,還希望您能替我把好關(guān),那些馕蟲望忘多關(guān)注,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立即打掉,嚴令在賬面上動手腳?!?/br> 殷子霽失笑,覷眼盯了凌湙一眼,搖頭道,“主子倒也不用寬慰我,是我想的不夠深切,邊城確如主子說的,名聲不好又少有人來,若按慣例加了入城稅,確實會擋掉不少欲往此處來的小買賣人,我是循著舊例列的表,倒是忽略了邊城這處特別的地勢,和現(xiàn)今特殊的情況?!?/br> 凌湙見他如此心胸,一時快意的拍了拍他,昂揚著腦袋得意道,“殷先生,不管你信不信,我保證,入城稅這塊的收入會從別的地方補回來,咱們只賺不會賠?!?/br> 邊城免收入城稅的消息一經(jīng)傳出,往此處趕的人更加多,殷子霽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凌湙說的是對的,入城稅沒了,進了城的百姓就會不自覺的將那部分的錢當意外所得,花的時候竟比往常大方,就總會類比著白撿了錢的心態(tài),若遇陰雨天氣無法回程,那城里的客棧也有人舍得住了,單間住不起,大通鋪幾文一晚非常暢銷,而人一旦住了下來,那吃的用的就又是一筆花費,于是,良性循環(huán)下,城內(nèi)商鋪的生意開始變得紅火起來。 城北富戶遷離之后,城西原住民也有幾戶跟著走的,但大部分都留了下來,守著日益興盛起來的邊城,慶幸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雖然商鋪從一個東家換成了另一個東家,可待遇卻是比從前更好了,不會再有人對他們頤指氣使,也不會有一個季度辛苦賺來的錢,最后卻一文錢都落不到袋里的煩惱。 鋪面收歸垂拱堂,他們只需要交納足夠的租金,就能繼續(xù)經(jīng)營,并且按季繳稅,余下的所有收入都歸他們自己所有,這一規(guī)定更讓他們死心踏地的留在邊城,盡心盡力的經(jīng)營店鋪。 其中屬鐵匠鋪生意最好,訂單都排到了年底,尤其鐵鍋、刀斧等物,只要進了邊城的,走時沒有不帶一兩件東西的,剪刀針黹等物最暢銷,買不到大件的,這些小零頭卻是好做,幾乎來一個買一把,再后來就會帶著家中的媳婦來挑,畢竟鍋頭灶案的女人最懂,她們挑她們用,才能趁手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