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唐華彩 第1087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古代小夫婦在八零、穿越后紅娘系統(tǒng)逼我營業(yè)、滿級炮灰修真穿回來了、獨悅你[帶球跑]、沙雕美人揣崽連夜跑路、直男綁定cp系統(tǒng)后、我用嬌妻系統(tǒng)稱霸星際、敢向皇帝騙個娃、穿成渣攻后我沉迷寵夫、甜美人
“這般人物在縣里,此前怎沒聽說過?” “聽說封將軍清靜勤儉,私廄僅余二馬,俸祿皆散于軍中傷病,歸鄉(xiāng)后僅置小宅,深居簡出。” “家室呢?” “據(jù)說陷在安西了,過世多年了……” 老卒聽了這些,不由思忖自己認(rèn)識的那男子是不是封常清。 若是的話,其實已經(jīng)沒有人管著封常清少飲些酒了,他每天捧著酒囊里那一點酒,是還記得亡妻的囑吒嗎? *** 數(shù)騎風(fēng)塵仆仆地進了長安城,直抵雄偉的大明宮。 跛腳的中年男子下了馬,搖搖晃晃地走上前,道:“蒲州長史封常清奉詔前來,求見圣人?!?/br> 最后這句話,讓宮門的禁軍皺起了眉,暗罵這人不識抬舉。 “圣人今日尚在養(yǎng)病,見不了封將軍,將軍可參加明日的祭典。” 封常清一開始不知這祭典是什么,但知道太上皇與圣人都會到場。他把那套一年也不會穿幾次的禮服拿了出來,天不亮就隨著百官的隊伍到了天壇。 相比于開元天寶時期,如今的皇家祭典規(guī)模削減了許多,少了幾分奢侈,多了幾分肅穆。 當(dāng)祭樂響起之后,封常清抬起眼,看到李隆基的身影緩緩站上祭壇,愣了一愣。 李隆基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沒有出現(xiàn)在群臣面前了,但他并沒有比上一次顯得更蒼老,頭發(fā)梳得一絲不茍,氣色也不錯,臉上帶著爽朗之色,反而顯得精神弈弈。 他目光掃去,頗為意外地發(fā)現(xiàn),群臣中除了韋見素,還有包括李峴、李泌、封常清等他的舊臣,不由點了點頭。 “許久未見諸卿了,朕知你等用命,甚是欣慰啊?!?/br> “臣等唯愿太上皇康健萬年!”杜有鄰帶頭叩拜道。 李隆基道:“朕唯愿社稷安穩(wěn),萬民安居樂業(yè)?!?/br> “大唐福澤深厚,必如太上皇所言” 君臣之間這樣的對話顯然不像薛白剛剛監(jiān)國之時封常清認(rèn)為的那樣是挾制了太上皇與圣人,可見貶謫封常清并不冤枉。 之后,李隆基閉上眼,長嘆一聲,說起了正事。 “朕之次子瑛,聰明睿哲,宣仕惠和,奈何景命不融,早從厚穸,天倫之愛,震惕良深?!?/br> 他當(dāng)著臣民的面,敘述了他的兒子李瑛的功勛與冤屈,話到后來,悲痛不已。 李琮適時地上前安慰李隆基。 只是這父子二人站在一起,竟是李琮顯得更加的顫顫巍巍。 之后又是一番表演,李琮讓人宣讀旨意。 “故皇太子瑛,承天祚之慶,保鴻名之光,慶鐘霄極,親則朕弟。朕以眇身,纘膺大寶,不及讓王之禮,莫申太弟之嗣,敬用追謚曰奉天皇帝,妃薛氏謚曰恭順皇后……” 聽著這旨音,封常清瞇了瞇眼,有些失禮地盯著李琮看了一會,試圖發(fā)現(xiàn)這位天子臉上的異色。 然而,李琮始終很平靜,似乎是已經(jīng)想通了,皇位原本就不屬于他,雖然因一系列的變故而落到他身上,也不過是讓他起到一個承前啟后的作用罷了。 宣讀完圣旨,李琮的臉色慘白了許多,頹態(tài)無法掩飾。 最后,是因李琮無法久站,宮人們拿了兩張胡凳給他與李隆基坐下,接著便草草結(jié)束了祭祀。 而太上皇、圣人離去后,唯有太子繼續(xù)完成了對奉天皇帝的告祭。 趁著這時機,封常清當(dāng)著百官,攔住了御駕,請求覲見圣人。 此事讓李琮十分為難,還是一個宦官到了他身邊小聲地說了一句什么,李琮才答應(yīng)在延英殿見封常清。 封常清自詡是天子可以托付之人,因此覲見之時,他留心著天子是否會對自己有所暗示。 可惜,李琮對政事不熟悉,談及吐蕃的戰(zhàn)事沒有什么可說的。 閑談了幾句,他感慨道:“朕老了啊?!?/br> 這句話透出一種時日無多的悲涼,他是真的身體不好。 其實,登基之前李琮就有衰敗的跡象,是當(dāng)上皇帝的興奮勁讓他重新煥發(fā)了不少活力。但薛白監(jiān)國,使得他心氣一散,那種衰敗反而加劇了。 “臣愿為圣人肝腦涂地,但不知有何可做的?”封常清問道。 這句話,他是用了莫大的勇氣才說出來。 若是李琮心底不愿承認(rèn)現(xiàn)在的太子,他誓死也要維護大唐的正統(tǒng)。 李琮愕然回過頭看了看他,那毫無生機的眼神里浮出一絲異色,嘴唇抖了兩下,在猶豫著要不要說。 封常清環(huán)顧一看,見只有幾個宮人站在頗遠處。他遂把身子向前傾,請?zhí)熳訉λ÷暯抵I,托付大事。 李琮心領(lǐng)神會,湊過去,低聲說了一句。 “封卿,識得煉丹的道長嗎?” “臣愚鈍?!狈獬G邈读艘幌拢唤?。 他想到了李遐周,于是揣測著天子想說什么。 是要談?wù)劀绶鹬聠幔刻煜麻g傳聞就是道士李遐周慫恿太子滅佛。 或是,圣人想說李遐周制的火藥?能用在西北戰(zhàn)場上或是別的地方。 李琮見他不解,嘆道:“朕真想知道世間是否真的有長生不老的丹藥啊?!?/br> “圣人?” “封卿知曉嗎?” 封常清用力抿著嘴,良久無言。 他看著面前那張衰老的臉,從中已看不到絲毫的神彩。 李琮不在乎這個臣子是怎么看待他,喃喃道:“朕潛邸之時,也曾煉出過一些丹藥。如今居于深宮,反而不甚自在……” 封常清長揖一禮,道:“臣告退?!?/br> 他的信念已然動搖了,若再問他是否還懷疑薛白是挾天子以令諸候,他不會像之前那般篤定。 *** 退出了延英殿,宦官就引著封常清去宣政殿。 不論他承不承認(rèn)現(xiàn)在就是太子監(jiān)國理政,保證著整個朝堂的正常運轉(zhuǎn),應(yīng)付著吐蕃的大敵當(dāng)前。 到了宣政殿,宦官通報過后,先是讓封常清稍等,說殿下正在見太上皇。 過了一會,卻見高力士出來,含笑道:“封將軍進去吧,太上皇召你一道商議。” 太上皇詔見,這并不讓封常清意外,可他緩緩登上石階,進入宣政殿,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太上皇與太子的相處是那樣的融洽。 殿內(nèi)不僅有薛白與李隆基,幾個宰相與朝堂重臣都在。 顯然,就著與吐蕃的戰(zhàn)爭請?zhí)匣食雒嬷鞒忠粓鲎h論,這出自于百官的意見為的是起到穩(wěn)定人心的作用。 薛白追謚了李瑛為皇帝,有所得,那就有所讓步,權(quán)爭的藝術(shù)就是互相妥協(xié)。 封常清走近,看到李隆基那更為蒼老的臉上依然還帶著神彩,渾濁的眼睛里依然閃著智慧與親和的光亮,封常清眼睛一酸,當(dāng)即就拜倒在地。 “臣本貧賤,得太上皇之信重,擢為節(jié)度使,從微至著,不知何以報太上皇之厚恩。” 李隆基坐在那兒,拍了拍膝蓋,道:“那你就助太子,為大唐打好這一仗?!?/br> 這樣一句沉穩(wěn)威嚴(yán)的話,讓封常清的心一下子就定了,因為方才見過李琮而泄掉的士氣頓時就重新振奮了起來。 他熱血上涌,當(dāng)即大聲應(yīng)道:“臣領(lǐng)旨!” 有了李琮的對比,李隆基這種垂垂老矣,卻還保持著上進的精神,確實是能給人以激勵。 “太子,扶他起來?!?/br> 李隆基撫著花白的長須又吩咐了一句。 他既吩咐了薛白就不得不做,上前扶封常清。 但拋開這一點擺譜的行為不提,李隆基這樣做實則是有利于薛白更順利地處理朝政。 至少,封常清對薛白的態(tài)度立即就有了改變,薛白一伸手,竟沒能立即將他扶起來。 封常清結(jié)結(jié)實實地拜了一拜,道:“臣以往對殿下深有誤解,請殿下治罪?!?/br> “既貶謫了你,該治的罪都已治過了。起來,談?wù)剳?zhàn)局?!?/br> “喏!” 殿內(nèi)早已鋪開了河隴到安西的地圖。 當(dāng)著李隆基的面,李峴先說了如今與吐蕃交戰(zhàn)的形勢,達扎魯恭的三十萬大軍分三路而來,郭子儀兵少,如今只能龜縮防守,同時讓士卒搶收麥子,堅壁清野。 至于元載提出過的出兵原州,從戰(zhàn)略上看是好的,但郭子儀認(rèn)為原州城池已被吐蕃軍焚毀,一旦出兵,無處駐扎,糧草又難以運輸,容易被吐蕃吐圍困,反而陷入被動。 借著這件事,郭子儀的奏書里還說,與吐蕃的戰(zhàn)事會是一場持續(xù)數(shù)年甚至十?dāng)?shù)年的長期戰(zhàn)爭,只有等到國力能夠全面勝過吐蕃,才有一步步收復(fù)失地、反制吐蕃的機會,急于求成只會讓戰(zhàn)事陷入被動。 就此,薛白問了封常清的意見。 封常清與郭子儀心態(tài)不同,他更迫切地希望能夠連通西域。 可他久在安西四鎮(zhèn),對河西、隴右不算太熟悉,對比了雙方的兵力、錢糧,再看地勢,認(rèn)為大唐目前確實只有被動防守這一個方法,這看法卻與郭子儀相同。 他的目光在地圖上不斷地逡巡著,試圖想出更多的辦法來。 此時,李泌開口了。 “論戰(zhàn)場形勢,幾位將軍已剖析分明,臣不才,說一個困蕃之策,或可在數(shù)年之后,使吐蕃再無力東犯?!?/br> 往日議事,李泌往往就是往那一站就閉目養(yǎng)神,一副不愿為薛白出力的樣子,今日卻大不相同了。 李隆基、李琮追封李瑛,代表的是宗室對“李倩”的承認(rèn)與接納,而薛白請李隆基朝議,象征的是坦蕩與天家融洽。 父慈子孝、皇室安穩(wěn),這是百官最想看到的局面。 哪怕只是為了鼓舞薛白再接再厲,李泌今日也得把渾身解數(shù)都使出來。 “大唐若能北結(jié)回紇,每逢吐蕃出兵,則命回紇相援,吐蕃犯塞必得分兵;殿下曾平定南詔之亂,然近年來中原戰(zhàn)亂,無力南顧,可遣使命南詔兵出濛水,則吐蕃后方自亂;大食在西域為最強,自蔥嶺盡西海,地幾半天下,與天竺皆慕大唐,世代與吐蕃為仇,遣使相招,可使之與吐蕃斷絕往來。如此,我大唐之茶葉、絲綢、瓷器等貨可往來各邦,交換戰(zhàn)馬,而吐蕃受困,再難興兵?!?/br> 殿內(nèi)眾人都連連點頭,深感李泌高才。 這建議提振了大家的士氣,明確了往后的兩國形勢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