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3
土范圍,在戰(zhàn)國時代主要被秦、韓、魏這三國都占據(jù),而宗周的重地當然是豐、鎬二京及周邊所在,這在戰(zhàn)國時代都屬于秦國。秦國的被排斥,和西周末年宗周略微尷尬的處境還是有些相似之處的。對于這個時代的王室來說,諸侯們心都大了,不好管了,遷到隱隱地處天下“中原”的成周,也是向諸侯們宣布大周的中心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姬宮湦選擇遷都,在王都任職的諸侯們思索了一下,都發(fā)現(xiàn)了這樣做的好處,自然是鼎力支持。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成周在周公旦時代的定位就是震懾天下諸侯之所,曾經(jīng)這里也是大周的都城,遷都的話,從禮法上講是有可行性的。當然了,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姬宮湦他是個執(zhí)拗的主兒,只要他下定了決心,其他人就不可能輕易讓他改變主意。為了照顧宮中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褒姒在姬伯服成婚之前的兩個月,生下了他的弟弟王子易——同時在遷都之前對成周做好修繕工作,遷都的時間定于周王二十年,也就是三年后。有了小兒子,姬宮湦好歹在想姬伯服的時候有個寄托對象,而且在這三年間,姬伯服起碼還能上鎬京一到兩回,已經(jīng)夠了。這其中,姬伯服和姬宮湦相互通信的家書功不可沒。對于自家老爹的惹事能力,姬伯服也真的是服了。他的弟弟原本不叫姬易,而是叫姬元或者姬一的。姬伯服名字里帶一個象征著子嗣排行中首位的“伯”字就已經(jīng)很招人恨了,想不到,姬宮湦給小兒子取的名字更離譜。正所謂“一元復(fù)始,萬象更新”,“一”和“元”,這兩個代表著初始的字的被當成人名來用,這效果和姬伯服名字里的“伯”差不多,套用后世順治帝的名言【并不是!】就是“此朕之第一子也”!姬伯服好說歹說,最后好歹給弟弟爭取了一個相對正常的名字,他相信以后姬易會感謝他的。致力于建設(shè)宣國的姬伯服其實沒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管宗周的王都里發(fā)生的事情,最多在家書里多勸老爹不要太作。因為距離產(chǎn)生美,姬宮湦對姬伯服的寵愛不僅沒少,還日益增多,而且姬伯服說話也比較有技巧,他的嘴一向很甜,還沒就國的時候人稱“王城第一小甜嘴”【大霧】,所以姬宮湦多多少少還是能聽進去他的話的。而宣國,姬伯服主要管的還是不那么要緊的那幾個方面,畢竟要慢慢來,步子邁得太大會扯到蛋的。姬伯服在開邑設(shè)置了供人交易的集市,天色將晚的時候收攤,沒有夜市,但是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已經(jīng)是夠了。這個設(shè)想最初來源于姬伯服為了收集他大婚時需要的油脂。其實有專門豢養(yǎng)這些“雞豚狗彘”的機構(gòu),但是姬伯服覺得這樣不僅浪費錢,還浪費了一次帶領(lǐng)黎庶賺錢的機會。農(nóng)民們在農(nóng)閑時節(jié),可能會化身獵人,去山中狩獵,或者干脆某些人一直是以獵人之業(yè)為生的。在許多史料中,記載周幽王因褒姒而亡國之事的時候,總要扯到褒姒“神奇”的來歷,什么宮女因夏朝遺留下來的龍涎有孕,生下女嬰啦,被老夫婦收養(yǎng)什么的,而這個,就要追溯到周宣王時期。宣王之時,有童謠,檿弧箕服,實亡周國。檿,即為檿桑,是一種桑樹,木材堅韌,可作弓。用白話文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販賣用桑木做的弓箭的人,就是日后滅亡周國的人。宣王因此在全國——也就是宗周境內(nèi)——大肆搜捕販賣桑木所制弓箭之人,一對來自褒國的老夫婦也以此為生,在逃亡回褒國的路上撿到了被丟棄的女嬰,那就是日后的褒姒。先不管這個故事的主體情節(jié)是多么的玄幻,讓人忍不住高呼“這一點都不科學(xué),不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只看故事里頭,有那么在宗周販賣弓箭的人,就知道,這時候,狩獵并不是什么高端技能,只要在路邊買上一把弓,就能“自主創(chuàng)業(yè)”了。姬伯服設(shè)置集市,然后讓人在市集上購買獵人們獵到的獵物——一部分可以用來提煉油脂,另一部分可以直接作為宴飲上的食材的原料進行烹飪——不僅在宮城和庶民之間進行了流通,還長久地給獵人們獵到的獵物提供了一個交易的渠道。而集市的功能就是交易,所交易的可并不僅僅是野味這一種。時間已經(jīng)到了西周后期,各個諸侯國所用的錢幣和宗周也是有區(qū)別的。對于錢幣,姬伯服只對戰(zhàn)國后期的幾個國家的錢幣有印象,譬如刀幣之類的,五銖錢是漢朝時代的產(chǎn)物,還是經(jīng)過了長時期的調(diào)整才慢慢穩(wěn)定下來。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也統(tǒng)一了貨幣,因為戰(zhàn)國時代的貨幣和后世比起來分量都比較重——姬伯服真的是到第二世了還記得他當時在電視上看到的那些先秦錢幣的樣子,比起天圓地方、小巧輕便的孔方兄,刀幣、半兩錢之類的錢幣真的是重得不得了。姬伯服慎重地思考了一下,要是他現(xiàn)在就把五銖錢推出來,其他的諸侯國會有什么樣的動作。根據(jù)各國鑄造的錢幣的不同,相互之間流通的價格也不一樣,可能晉幣一錢,就需要宣幣三錢乃至于五錢,而其他的諸侯國的錢幣都比較“厚重”,就姬伯服這么特立獨行,似乎也不是很好。當然,最后想了想,姬伯服想出了個折中的方法。推行兩種額度的宣幣,一種是十二株錢,另一種是六株錢。宣侯五年,子后生子,姬伯服為長子取名為啟,象征著一個新的開始。原本他是想給兒子取名為世世代代的世的,按照這個時代的習慣,可以在后面加一個父,是為世父,但是不幸的是,要是姬伯服這樣給兒子取名,就會跟他的大侄子撞名。姬宜臼給自己的長子取名為泄父,姬伯服再弄一個高仿版的名字,真的是渾身長滿嘴都說不清了。周王二十年,宣侯六年,周王姬宮湦正式遷都洛邑。周王遷都,宗周中心的更易是一件大事,再加上遷都之后諸侯國與周都之間的距離的改變,因此幾乎所有的諸侯都要上洛,進行朝覲。因為遷都的日期是早就定好了的,所以距離遠一點的諸侯早早的就開始啟程了,近一點的諸侯可以慢慢來,反正到達的時間也不會差太多。姬伯服上洛邑的時間比其他諸侯要早一點,他弟弟已經(jīng)啟蒙了,和他相比,是個純正的原裝古人的姬易當然沒有那么“妖孽”,學(xué)什么都會,但是也是個聰明的寶寶。而且,在小兒子身上,姬宮湦享受到了另外一種教導(dǎo)兒子的成就感。啊,被寶貝兒子用“父王好棒棒”的眼神看著的感覺真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