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蜜桃,久久丁香花就去伊人中文字幕,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黑人异族巨大巨大巨粗

筆趣閣 - 耽美小說 - 天行有常在線閱讀 - 分卷閱讀112

分卷閱讀112

    。

不過呢,因為沒有出現(xiàn)董卓亂政,所以朝廷對地方的掌控力還沒有低到三國亂戰(zhàn)時代的地步,天子的權(quán)威也依然存在。

天圣元年五月,司空荀爽病逝,光祿大夫種拂補為司空。

劉辯有前世的記憶,對于補官的人選,只要他覺得合適,都會快速地辦好,無有耽擱。

在總結(jié)前世記憶的時候,劉辯想到了后世對王朝更替的規(guī)律的歸納。

一個王朝由盛到衰大約都是兩三百年的時間,別看大漢說著什么“四百年,終于獻”,但是仔細論起來,東漢和西漢就是兩個朝代。

王朝末年,一般而言都是朝局敗壞的,生于深宮、長于婦人之手的天子們也沒有太大的可能會變得英明神武、能力挽狂瀾,土地兼并嚴重、常常是王朝末年前兆的小冰河期的到來,都會讓社會狀況急劇惡化。

所謂的小冰河期,會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chǎn),由此引發(fā)社會劇烈動蕩,人口銳減,這個場景看起來是不是非常的眼熟,以及似曾相識呢?

可以說,華夏大多數(shù)的王朝更替,都能和小冰河期的來臨時間對上號。

很不幸,東漢末年正好和小冰河期撞車了,于是大漢王朝就悲劇了。

而風華正茂,不出意外應該能活上幾十年的劉辯,就是大漢這個時間段最關鍵的一位天子。

要是他能帶領大漢成功度過這一段艱難的時間,很好,未來的史書上,劉辯就是能和東漢的創(chuàng)始人光武帝劉秀比肩的“中興之主”了。

要是沒度過去,劉辯表示,亡國之君、亡國之君他哥或者亡國之君他爹,這些選項他統(tǒng)統(tǒng)都不想選。

如何轉(zhuǎn)移國內(nèi)矛盾呢?

劉辯表示,把矛頭對準外部就可以了。

這片大地上生活的又不只是漢人,還有諸多異族,雖然早些年大漢已經(jīng)把他們打怕了,但是現(xiàn)在不是特殊時期嗎?

大漢內(nèi)部都因為社會資源缺乏爆發(fā)了黃巾之亂,更不用說那些靠打秋風為生的異族了。

劉辯表示,你們很不錯,這個大漢之敵的身份就一直帶下去吧,等到大漢團結(jié)起來以后,我會在心里默默感謝你們的。

東漢末年,董卓當政的時期,黃巾之亂的余波就已經(jīng)很小了,因為諸侯四起,情況和當初黃巾時期有了很大的不同。

而現(xiàn)在這個時間段,各地的問題在于世家,在于州牧、諸侯,黃巾起義本身帶來的問題已經(jīng)小了,重要的是靈帝準許了州牧制度的重立,地方重新掌握軍權(quán),在已經(jīng)穩(wěn)定下來的現(xiàn)在,不亞于□□。

于是乎,六月份,劉辯開口,表示黃巾之亂已平,州牧就不用再存在了吧?大不了以后出了亂子再弄出來嘛!

簡而言之,就是劉辯想要將州牧重新變回刺史。

像益州牧劉焉這種宗室還好說,雖然他現(xiàn)在大權(quán)在握,但是只要他姓劉,他不想被打成想要謀逆的亂臣賊子的話,就只能凄凄慘慘戚戚地降職。

劉焉的威望最初是怎么凝聚的?還不是因為他是大漢的宗室,有劉姓光環(huán)加持嘛!

要是他敢違抗天子的命令,很好,他這個宗室長者的招牌就不要了。

宗室或者原本就是忠厚掛的大臣——此處指的是徐州刺史,歷史上在獻帝時期被封為徐州牧的陶謙——還好說,朝廷的命令他們還是會遵守的,如果天下太平的話,刺史反而要比手握重權(quán)的州牧要安全些。

但是,董卓就不是很開心了。

州牧比之刺史,雖然同樣是一州長官,看起來沒有什么不同,但是州牧對地方的掌控力遠在刺史之上,如果說刺史還是大漢臣子的話,那州牧儼然就是一方土皇帝了。

好在如今大漢余威猶在,加封的州牧也沒有幾個,事情還在可以控制的范圍內(nèi),要不然,真的不知道會出什么事。

州牧可有兵權(quán),但是降為刺史,就得有人去分權(quán)了。

這個時候,在加封為并州牧之前就手握重兵的董卓就很顯眼了。

在靈帝在位之時,他就對天子的命令陽奉陰違,朝廷想讓他交出手中的兵權(quán),他百般推脫,簡直就是狼子野心。

再加上董某人特殊的形體外貌,劉辯的腦海中立刻出現(xiàn)了另一位著名的亂臣賊子的形象,那就是唐代的安祿山。

而董卓最后的死法和安祿山的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劉辯這么想著,就笑了。

問題是,他是在朝堂之上笑出來的,這個時候,下面報上來的消息剛好是并州牧董卓拒不遵旨。

于是乎,劉辯的笑讓人理解成了怒極反笑。

朝堂諸公本身就看董卓不順眼,這個時候就更不會幫董卓這個逆臣說好話了。

董卓是武將,東漢末年,朝廷已然有了士族門閥溫床的模樣,文臣看不起許多的武將,除非那些人是世家出身,如汝南袁氏的大公子袁紹這樣的出身。

若是出身不夠,外貌足夠看,又或者人緣足夠好,那朝堂諸公也不會對此人有什么厭惡,然而董卓同這幾樣都不沾邊。

他尊奉名士,但是名士都不愿意與之為伍,再加上他違抗天子的命令,一直一來都擁兵自重,狼子野心不言自明,更加沒有人會喜歡他了。

董卓抗旨不尊以后,劉辯又下了第二道圣旨。

如果劉辯只是單單針對董卓,讓他輕易交出手中的權(quán)柄卻沒有給予充分的補償,雖然現(xiàn)在大家都對這個“亂臣賊子”一副義憤填膺的模樣,難免后頭會憐憫他,劉辯可不愿意發(fā)生這樣的事,讓別人說他“不教而誅”,那就只能再給董卓一次機會了。

靈帝在加封董卓為并州牧之前,曾經(jīng)為了剝奪他手中的兵權(quán),召他入京做少府——這是個確然沒有什么實權(quán)的官——而董卓理所當然地拒絕了。

既然董卓不愿意進入中央,劉辯也不為難他,只是轉(zhuǎn)封其為揚州刺史,不準帶過多的兵馬前去赴任。

揚州那一塊地方,就是后來東吳的地盤,如今孫策他爹都沒出大風頭,小霸王孫伯符就更不用說了。

這就代表著,揚州那邊的世家還沒經(jīng)過孫策的“辣手”,還沒被連根拔起。

那里的世家力量還很強。

這本來是一件令人心煩的事,但是見識過門閥士族力量最強的晉代的劉辯無所畏懼。

揚州那邊的情況很多人都清楚,世家出身的官員還好一些,宗室也能借著老劉家的名頭合縱連橫——孤身入荊州的劉表,在歷史上,就是這樣在荊州站穩(wěn)的腳跟——然而像董卓這種出身不夠,又有些惡名在外的武夫,是最讓世家排斥的。

董卓沒有接旨。

第二次,這是他第二次抗旨不尊,再加上他在靈帝末年的“斑斑劣跡”,似乎證明董卓有狼子野心的證據(jù)都已經(jīng)不用搜集,就可以給董卓定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