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13
。劉辯挑選了董卓的“前任”,在董卓升為并州牧之前擔任并州刺史、如今是武猛都尉的丁原,讓他注意戒備董卓,同時欽點了呂布,命其領軍。呂布是丁原的義子,丁原命呂布為主簿,相當?shù)目粗厮?/br>呂布是個武將苗子,或許會有人說,丁原讓他擔任文官是刻意打壓他,但是許多人都認為這才是丁原看重呂布的表現(xiàn)。主簿坐鎮(zhèn)中軍,在前線奮勇殺敵,只能是將才,通過擔任主簿一職,了解中軍調度、各將能力,可以被培養(yǎng)成帥才。只可惜,呂布不愛思考,愛奮勇殺敵,可以說,他是個純粹的武將苗子,丁原一直把他按在文官的職務上,在呂布看來,這很耽誤他的前途和才華。劉辯下旨的時候,居然專門提到了呂布,可以說,這是他對呂布看重的證明。就連丁原,都與呂布明言,若是董卓有異動,而呂布能夠在此戰(zhàn)中立功的話,未來前途不可限量。劉辯下的是暗旨,沒有直接發(fā)明文指示,但是等到董卓作亂以后,那就會成為明旨。呂布都有些期待董卓抗旨不尊,好讓他向天子表明自己的耿耿忠心了!劉焉等人從州牧重新降為刺史,也在等著觀望,并州牧董卓和天子到底誰會贏,若是董卓贏了,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若是天子贏了,那他們就得好好地為大漢江山的永固奮斗了。于是在萬眾期盼中,董卓不負眾望地……起兵了。作者有話要說: 董卓:說好的我的人設是大魔王,人人都怕呢?導演,劇本不對??!阿辯:劇本沒問題啊,你是一個炮灰,作為朕的墊腳石來為朕奠定天子的權威,沒問題??!董卓:導演,我抗議,這一屆的皇帝他不按劇本走!阿辯:唉,這個董卓不行啊,一點都不敬業(yè)。反正都是領便當,結果一樣,你還唧唧歪歪什么嘛!董卓:怪我咯?第77章璀璨董卓起兵,基本上知道的人都已經(jīng)提前預料到了,所以朝廷的準備工作做得很好。就算董卓打出了所謂“除昏君,立正統(tǒng)”,要廢掉劉辯,立渤海王劉協(xié)的口號——關于這一點,官方說法是因為董卓認為太皇太后董氏和他一個姓,兩個人是一邊的,那由董氏撫養(yǎng)長大的渤海王劉協(xié)自然也是他的“自己人”——朝廷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反應。但是有一個問題,董卓是并州牧,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好歹掌握了這個地方,更別提他的大本營涼州了,所以說,董卓雖然被逼著起兵了,但是戰(zhàn)斗力非常可觀。天子劉辯,他發(fā)了一道明旨,痛斥董卓狼子野心,并宣告天下,凡有志參與者,皆可加入抗董的官軍之中,然后依靠軍功加官進爵。其實呢,大家都認為現(xiàn)任天子的文學水平是值得懷疑的。誰讓先帝好歹還有個好作賦的愛好,也確實寫了幾篇作品出來,現(xiàn)任天子當年讀書的時候頗有混日子的架勢來著。當然了,文學創(chuàng)作水平和文學鑒賞水平是兩碼事,天子對于文章的品鑒能力還是很得大家認可的,而且天子時不時就有連珠妙語出現(xiàn),創(chuàng)作水平,不說也罷。但是現(xiàn)在,大家明晃晃地被打臉了,由天子親自主筆的討董逆旨簡直可以說是文采飛揚??!劉辯:感謝大家的厚愛。其實呢,劉辯依靠他對后世歷史的了解,特意將駱賓王的討武氏檄拿來化用了,最后一段基本上就沒怎么動。讓則天皇帝都慨嘆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簡直不能更好用。討武氏檄的基本寫作套路就是第一段歷數(shù)討伐對象的黑歷史,不管有的沒的總要說幾句,再借用幾段相似的歷史典故,第二段說明自己起兵的正義性,比如根正苗紅啊、忠君愛國之類的,最后一段號召大家一起保衛(wèi)祖國【并不】、討伐逆賊,然后再說明一下成功了以后會有什么好處。劉辯是皇帝,他下令討伐董卓本來就有無可置喙的正義性,第二段就轉換成了強調老劉家皇位的正義性,劉辯這個天子繼位的眾望所歸,最后一段,天子明言說要給討董立功的人加官進爵,那就不只是說說而已啦!面對一群蜂擁而至的官軍以及主動參軍的義士的時候,董卓的內心一片荒涼。董卓:我到底是做了什么孽?。?/br>劉辯卻是饒有興致,甚至在三個月后,興致勃勃地宣布自己要御駕親征。這下朝堂諸公也要跟著吐血了。其實呢,劉辯只是想去參觀一下三國時代一眾著名武將罷了。三國時代的著名文臣現(xiàn)在大多還嫩著,少數(shù)的幾個也都在劉辯的碗里了,但是那些武將他都還沒有見過啊,上輩子見過和這輩子想要收入囊中又不是一回事,于是乎,天子就這么御駕親征了。如果不是時間地點都不對,那個場面,就有些十八路諸侯討董的意思了。值得一提的是,天子他要親征,群臣搬出皇太后來也沒能勸阻成功,于是,一大群大臣就跟著天子一起,呼啦啦地往并州那邊跑了。天子還特別體恤他們地嘆了口氣,表示愛卿們,你們想要和朕一起來個說走就走的旅行就直說嘛,朕也沒說親征就不帶上你們啊,你們不要鬧別扭嘛。群臣紛紛把嘴里要吐出來的血又咽回去了,就是有些憋得內傷。到了地方,只見人山人?!??】,龍旗飛揚,除了劉辯早先派出京去作戰(zhàn)的袁紹、曹cao,受他托付重任的丁原、呂布以外,劉辯還見到了不少熟人,其中最出彩的,是劉關張兄弟三人組。劉備呢,一直以中山靖王之后自居,獻帝認其為皇叔那是三國演義里的說法,他真實的身世一直不太清楚,所以有人認為劉備只是假借劉氏之名。至于為什么說劉備是“冒充”宗室,那是因為,中山靖王劉勝是個大種馬,子女數(shù)量極其龐大,光是兒子就有一百二十多個,就連劉勝自己都弄不清楚自己的每個兒子叫什么。因此,凡是想要冒用老劉家子孫這個身份的,一般都會自稱中山靖王之后,至于是哪一支,那真的是查都查不清。凡是冒充老劉家子孫的,總愛扯一句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那同樣說過這樣的話的劉備,被懷疑是冒充的也是有道理的了。而且,就算劉備是中山靖王的后人,那他也不能和東漢皇室論親。事情呢,要從光武帝劉秀開始說起。劉秀是長沙定王劉發(fā)的五世孫,而長沙定王劉發(fā)與漢武帝、中山靖汪劉勝一樣,都是漢景帝的兒子。從親屬關系來論,東漢皇室和西漢皇室的關系已經(jīng)很遠了,所以對于西漢那數(shù)量龐大的諸侯王,劉秀表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