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書迷正在閱讀:海灣戰(zhàn)爭、諜海煙云、鄰人、大清棋局:明亡清興卷、宋案重審、生逢宋代、長樂歌、你到底,有沒有男朋友、我的丹田是地球、江山爭雄
織的適應性訓練,強化后勤預備役部隊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zhàn)爭的緊急應召能 力和保障能力。 寓軍于民、軍民整體保障的新思考 馮志超 隨著高技術的廣泛應用,戰(zhàn)爭形態(tài)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對軍民整體保障 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經濟體制的轉換,也使寓軍于民工作面臨著許多新的 情況。如何進一步發(fā)揮人民戰(zhàn)爭的優(yōu)勢,搞好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zhàn)爭的后勤 保障,則需要從新的視角進行認識和把握,以便對這一機制的完善和建立, 作出新的抉擇。 (一) 對當今寓軍于民、軍民整體保障的意義,應當從宏觀的角度觀察和思考。 綜觀世界,各國在謀劃和設計國家安全戰(zhàn)略時,越來越注重把經濟、政治、 軍事、科技等因素綜合起來加以考慮。軍民兼容,以軍帶民,寓軍于民,以 民促軍等軍民兩用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先進國家普遍地發(fā)展模式,和軍事戰(zhàn) 略的威攝力量。我們知道,從平時到戰(zhàn)時物質形態(tài)的生成鏈條為,國民經濟 實力;保障戰(zhàn)爭的潛力;現實后勤保障力;軍事戰(zhàn)斗力。這是一個完 整的系統,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薄弱或錯位,都會影響整個系統的運轉。在這個鏈 條中,源頭是國民經濟實力,目標是保障戰(zhàn)爭勝利。后勤是連接國民經濟與 戰(zhàn)爭的橋梁,也可以說是國民經濟中保障國防的直接關連部分。因此,可以 說戰(zhàn)爭的后勤保障問題,絕不是一般問題,也絕不僅僅是軍隊后勤本身的問 題,而是關連國民經濟、關系故爭全局的戰(zhàn)略問題。實際上,一些高明的軍 事家已經指出未來戰(zhàn)爭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打后勤。國外也有人根據現代 戰(zhàn)爭的特點,提出戰(zhàn)爭保障已經不再是服從和輔助的地位,而是居于戰(zhàn)略地 位。近年來,我軍后勤提出了 大后勤的概念,其實質也就是要整體地塑 造寓軍于民、軍民整體保障的機制。當然,從目前我國的國情、軍情出發(fā), 還不可能形成以軍事經濟的溢流和融合,來帶動民用經濟發(fā)展的大的勢頭。 但是,在民用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融合軍事經濟、兼顧軍事需求,以此不斷 提高戰(zhàn)爭后勤保障的實力和潛力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也應當做到。這正是當 前應當引起關注和加大工作力度的一件要事。 (二) 寓軍于民、軍民整體保障,應當從適應我國市場經濟和開發(fā)利用高科技 上尋求新的結合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打破了以計劃經濟為主 的格局,后勤保障又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在新型的經濟體制、高層 次的科技基礎面前,對現代戰(zhàn)爭后勤保障的機制,人們已經開始在重新思考 新的結構方式和運作方法。比如,有的戰(zhàn)區(qū)對軍地通用裝備的部分零備件, 試行了 無庫存供應。且不說此種方法是否完全合理,至少這種開發(fā)利用 市場,把軍用與民用結合起來,把信息、時間、空間等因素綜合起來,系統 加以謀劃的思維方式是可取的??茖W技術的進步,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以 及戰(zhàn)爭消費結構的變化,正在使戰(zhàn)爭保障資源,由以農業(yè)、工業(yè)等傳統資源 為主向技術資源、人才資源、信息資源、時間資源和空間資源為主轉化,雖 然這個轉化,并不是急劇的,但我們必須及早適應,對寓軍于民、軍民整體 保障的思路進行新的開啟。一是在開放中尋找結合點。人們已經看到,戰(zhàn)爭 保障系統與國家經濟系統之間還缺乏有機聯系,許多方面還處于與社會隔絕 和封閉的狀態(tài)。有些國防費的投入,以及軍工企業(yè)和后勤設施能夠軍民兼容, 卻沒能納入國民經濟的整體規(guī)劃,單純軍用,沒有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和社 會效益。這種狀況反過來,社會經濟部門也就會感到寓軍于民是一種額外負 擔。只有摒棄不必要的封閉,把戰(zhàn)爭保障建設有機地納入到國家經濟的大系 統中去,實行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的雙向流通,達到相互信任和支持,才能 真正實現寓軍于民、整體保障。這里適度的開放和流通是一切的關鍵。在東 北地區(qū)某高速公路的修建時,軍地雙方利用路面修建的軍用野戰(zhàn)機場跑道,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二是在集約上尋找結合點。勿庸置疑,我國社會經濟 系統是一個戰(zhàn)爭保障潛力很大的部門。國防科研和工業(yè)系統,經過幾十年的 建設,也具有相當的基礎,有一批先進的科研成果,有一批性能比較先進、 門類比較齊全的技術設備,有一支較高水平的科研隊伍和產業(yè)大軍。在軍隊 后勤系統,經過調整、充實,也有相當的技術和物資儲備。在這三個層次上, 軍事性的、非軍事性的和可以轉化為軍事性的技術、裝備和設施、在數質量 上都是可觀的?,F在的問題是,如何按照戰(zhàn)時保障的需要,進行最優(yōu)的選擇 和最佳的組合,使分散的、封閉的、潛在的保障力量,能夠在緊急情況下, 集中起來,形成拳頭。如此,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集約機制是無法辦到的。三 是在軟儲備上尋找結合點。隨著高科技的發(fā)展和技術市場的逐步發(fā)育,軍事 裝備和軍地通用技術的更新換代速度大大加快,使得保障戰(zhàn)爭的有效儲備周 期大大縮短。如果不認清這個深刻的變革,我們就會在未來深陷困境。比如, 傳統的軍隊后勤主要是保障的實施者,而未來則側重于保障的謀劃和組織; 過去的保障強調長時間、大批量地進行,而未來的保障趨勢是小批量、多品 種、個性化,也可以叫做 柔性保障;過去的保障主張一級保障一級,呈 寶塔式結構,而未來保障的組織形式,將側重于扁平化結構,減少層次,提 高效率。由于這些變化,后勤保障的平時準備,應當在優(yōu)化組織結構、更多 地積累信息和技術,大量地培養(yǎng)各類高層次人才等軟儲備上下功夫。 (三) 寓軍于民、軍民整體保障,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只有靠軍政各方上 上下下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整體設計,綜合論證。這項工程牽扯軍地雙方的部門多,是一項跨地區(qū)、 跨部門,跨行業(yè)的工作,必須進行高層次的設計和協調。經驗證明,要啟動 這樣龐大的 機器,首先要有一個雙向融合的導向機制。既有利于軍隊把 戰(zhàn)爭保障的需要,寓于外部的經濟、社會中去,又要有利于軍隊后勤系統的 可民用部分適當地外溢,為經濟建設服務。在總體設計的基礎上,通過各個 部門各個層次的兼容和結合,達到軍民結合、平戰(zhàn)結合、布局合理、啟動迅 速、保障有力的要求。 變單純靠政策推動為靠政策引導和法律保證相結合。建國以來,各級政 府和軍隊統一制定了一些有關寓軍于民、軍民結合的政策規(guī)定,對推動這項 工作的開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近幾年,由于多種原因,軍民結合的觀念 有所淡化,應當通過各種渠道大力加強國防教育,同時,盡快完善具有監(jiān)督